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宋朝的脊梁 > 第72章 退而求版

第72章 退而求版(1/3)

    陈太初的离开,包括放弃一部分自己拥有的。

    而得到的也是陈太初能接受的。

    政和八年,在现在看来还没有什么不好的迹象,希望靖康耻辱,能不要发生!

    “大人,我们就在大名府吗?”岳飞问道。

    “大名府是北京,也是河北东路的路制之所,没什么不好,况且我只是副使,不用整天在大名府”陈太初幽幽的说道。

    政和八年十一月

    汴河的清晨,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刮过,河面上结着一层薄冰,在熹微的晨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

    王大郎紧紧抱着昏睡的三岁稚子,缓缓跨出诏狱的大门。

    他的妻子刘氏裹着染墨送来的灰鼠裘,可依旧止不住地打颤。

    在狱中熬过的这三个月,仿佛耗尽了她所有的精力,鬓角已然生出了白发。

    她怀中紧紧攥着的银剑,上面的刻痕从三十道划到了九十七,每一道都记录着在狱中艰难的日子。

    街角馒头铺中升腾起的热气,混合着糖霜那香甜的气息,悠悠地飘来。

    王思初,这个在牢瘟中挣扎许久的孩子,忽然在父亲的臂弯里抽动了一下鼻尖。

    这细微的动作,却让王大郎和刘氏眼中瞬间燃起了希望的火花,这可是孩子自牢瘟痊愈后头一回对外界有了反应。

    “王东家,漕帮的车马候在北门。”染墨扮作卖炭翁,推着独轮车缓缓靠近。

    车上除了炭,还堆着陈太初的亲笔信与五十贯交子。

    那信纸浸过明矾水,平日里看不出什么异样,唯有在炭火的烘烤下,才会显出暗文:“祖宅地窖第三砖,撬之可得《百工谱》。”

    王大郎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他将染墨递来的东西小心收好,带着妻儿朝着北门走去。

    三日后,开德府王家祖屋的枣树下燃起了熊熊火光。

    王大郎神情凝重地将祖传的糖坊地契投入火盆,看着地契在火焰中逐渐卷曲、变黑。

    随后,他在灰烬里扒拉出烧得变形的田黄石章,这是官府登记在册的东家印。熔毁了它,便再也无人能凭借地契来抢夺产业。

    邻居赵寡妇好奇地扒着墙头偷看,只见刘氏抱着孩子跪在祠堂,面前摆着七碗掺了糖霜的黄土。

    这是河北路祭奠横死之人的风俗,或许他们是在祭奠那些在这场风波中逝去的东西,又或许是在向过去的困境告别,迎接未知的未来。

    大名府·军器坊密室

    密室中,陈太初正专注地用磁石在沙盘上布阵,那些铁屑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沿着漳河的支流渐渐聚集成脉络。

    就在这时,王大郎风尘仆仆地推门而入。

    此时的陈太初,正将代表糖坊的木楔钉进磁州的方位,看到王大郎,他说道:“来得正好,且看这新制的《三才商图》。”

    陈太初说着,展开羊皮地图,上面用朱砂绘就的三角架构缓缓浮现:

    沧州小山港作为明面枢纽,由王伦率领梁山泊旧部经营“盐糖船”。

    每艘船上都配备着厢军淘汰下来的床弩,看似是为了护航,可弩机却是用糖胶黏合而成,一旦遇水,便会迅速散开。

    这巧妙的设计,既为船只增添了威慑力,又在必要时可自行解除武装,避免落入他人之手成为威胁。

    在开德府,暗设了三十六处“糖井”。

    从表面上看,它们只是普通的灌溉水渠,但实际上却是地下作坊的通风口。

    开凿这些井的匠人,全都是贾进起义军的残部。

    这不仅为这些曾经的起义者提供了新的生计,也利用他们的力量构建起了一个隐秘的地下生产网络。

    大名府厢军匠户被编入“百工社”,匠户名册使用波斯数字加密,社长每月轮换,只有持有陈氏玉珏的人,才能够调阅全谱。

    如此一来,保证了匠户信息的保密性和组织的灵活性,不易被外人渗透和掌控。

    王大郎轻轻抚过地图上暗藏的丝线,这些浸过鱼胶的蚕丝平日里隐匿不见,遇热便会显形。

    它们串联起各个节点间的物流密道,宛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整个布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王大郎不禁感叹道:“如此周章,比当年制雪魄糖更难十倍。”

    “难就难在要让朝廷看得见糖霜之利,却摸不着百工之脉。”陈太初说着,推开北窗。

    此时,军器坊新建的水力锤正轰鸣作响,发出有节奏的巨响。

    月光下,赵虎带着匠户们将精铁锭熔铸为农具,铁水缓缓流入模具。

    而在模具的底部暗格,藏着燧发枪的击锤模。在这看似普通的农具制造背后,隐藏着军器制造的秘密,巧妙地利用生产农具的掩护,继续进行着军事装备的研发和储备。

    三日后的分金宴

    大名府军器坊中,气氛庄重而神秘。

    陈太初面色严肃,割破手指,将鲜血滴入盛着雪魄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