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以及田地等分配到户,已经对大汉的好感度提升了许多。
而随着高效的郡县一体,高度务实的官员到位,
江东百姓这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大汉朝廷不一样的地方。
那些大汉旬报上说的,以及那些恤孤署老兵行走乡间说的那些,原来都是真的。
三令三策,民生八藏,原来都是真真切切的国策。
宣城县
原本的宣城县,遇到雨季很容易发山洪,而盛夏又经常有旱灾。
宣城县令之前走访的时候,就了解了这个情况。
他向暂时镇守建业的丞相府提出了协助申请。
在诸葛丞相的调配下,两千开山力士开赴宣城,
与之同行的,还有进行生产建设屯田改造的投降吴军。
他们同当地雇佣的,忙完春耕的百姓一起,开挖出十五口小型储水库,深井三十多口。
这么大的工程,朝廷没有征发要命的劳役,就这么完成了?
鞭子呢?如狼似虎的小吏和衙役呢?
什么?那个落魄儒生一样,在工地和大家一起挖土石还要带着纸笔的,竟然是宣城县令?
同样的事情,并不是孤例。
吴郡的崇德县和桐乡县种植桑树非常多,许多村子的田地都被桑树占据,口粮无法自给自足。
两个县的县令沟通协调之后,采取协同行动。
由官府牵头,开垦荒地种植桑树,逐步将良田中的老桑树进行砍伐,退桑还稻。
一些山地也推广南瓜,菜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另外一方面,发挥本地蚕桑规模优势,从蜀地引入新式蜀锦工坊,加大蚕丝的消耗,为本地增收。
有朝廷的粮食保障,这两县不至于出现因囤积居奇,有蚕丝也换不来粮食的情况。
当年秋天,一份喜人的成绩单,就交到了刘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