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原本是大汉设置的乐浪郡治所,
只不过在公孙氏窃据辽东时期,疏于管理,被高句丽趁机占据。
现在这里是司马师侵蚀辽东的前哨。
周边的村落,已经被司马师他们糟蹋的差不多了。
他们甚至没有预警和暗哨,完全没有发现,一群高大的身影,带着一些拉着小车的人,悄悄靠近了这里。
在这座石砌小城里,驻守着七百车库人,一千两百高句丽仆从军,以及六百魏军甲士。
不是司马师不想派驻更多士卒到这里,
而是被现在高句丽低效地耕种和产出制约了。
在中原之时,有大魏朝廷的支持,司马家调动兵力,动辄以几万计数。
如今他在倭国南边,以及马韩和高句丽立足,竟然需要东吴支援粮草!
这群懒货蛮人,吃起东西来一个顶两个,种田的产出,还不及中原的一半!
为了多筹备一些粮草,司马师已经多次派人到各处收缴。
这些土人家中没了粮食,活不下去怎么办?
直接征走,发个长枪,跟着去打仗就好了!
这些被强征过来的土人,虽然唯唯诺诺的,欺负其他土人的时候,可是一点也不心软。
司马师倒是挺满意这点的。
傅嘏前往北鲜卑部落,也就是拓拔部会盟之前,和他商议了应对汉军的策略。
说白了,就是持续劫掠汉军,获取汉地的粮草物资壮大自己,
让司马师这边可以有时间招兵买马,不断壮大实力的同时,
持续性地放血,可以让刚刚占据魏国州郡,立足未稳的大汉入不敷出。
派倭人配合东吴袭扰海岸村乡,就是这样的目的。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只要是大规模的用兵,汉军肯定需要耗费大量的粮草,
这些粮草的运输,储存,征收,都存在着巨量的损耗。
况且,汉军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就对新附的州郡征粮,
那些富户,根深蒂固的豪强世家,怎么可能让他们得逞?
那些家伙成事不足,败事却绰绰有余,跟随司马懿理政多年的司马师深有感触。
如此掣肘之下,中原肯定会处处作乱。
到时候,靠着在高句丽,马韩,以及倭国积蓄的兵力,
以及司马师带出来的魏甲士,一鼓作气攻下辽东,
以此为根基,继续给大汉放血,劫掠侵袭汉军土地人口,
等到拓拔部大败汉军,东吴反攻,他南下入主中原,必将易如反掌!
至于傅嘏能不能说动前往西域的司马昭,他并不在意。
对于司马昭的野心,司马师自然心知肚明,不过一母同胞,二人关系还算融洽。
只要形势出现转机,相信司马昭不会放着大好机会白白错过。
在辽东苦寒之地,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司马师基本长时间待在坚固的国内城这里。
按照定下的策略,至少需要用一两年的时间,来持续调动汉军,
利用这群野兽一般的车库人,蚕食辽东的汉军。
按照傅嘏的说法,只要汉军调动兵力防御,每天消耗的钱粮就是天文数字。
他们不着急,可以慢慢等汉军衰弱,然后再一拥而上分食。
也正是因为这项策略,司马师在乐浪旧城这里,并没有安排多少兵力守卫。
这里只是作为一个前哨的休整基地来用。
整个高句丽,司马师也只是占据了几个城池,用作驻军的据点,
对于那些乡下地方,除了派兵征粮时候会光顾一下,其他时候司马师都是不管不顾的。
这几处靠近辽东的城池,作为侵袭汉军的前哨站,配置都差不多。
以穿上重甲的车库小队为主,他们用在丛林当中狩猎的方式,来偷袭汉军的小队。
驻守在这里的其他军队,则负责对付汉军集结起来的的大军。
这套安排,初看起来和刘禅应对青州到扬州的小队袭扰差不多。
利用战斗力超群的小队作战,如果有对付不了的大部队,则向乐浪旧城这边靠拢。
依靠这里的城墙与驻扎的军队,充当终结猎物的陷阱。
这套应对办法听起来不错, 只不过低效的沟通指挥体系,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或许是他们对于那些野蛮凶悍的车库人,太过于自信了,
屡次针对辽东郡兵的成功偷袭,更是加剧了这份盲目的自信。
当全新换装的关刀铁卫,已经按照宽阔的正面推进,清理干净了四处截杀的车库人时,
乐浪旧城里的这些人还一无所知。
唐异他们穿着最新的装备,还和神火营组合,
如此大动干戈,可不是仅仅为了截杀几个越境偷袭蛮人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