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三国:魂穿刘禅,工业经贸兴汉室 > 第345章 猇亭大祭(3)

第345章 猇亭大祭(3)(1/2)

    冬去春来,时间过得飞快。

    这半年时间,诸葛亮与刘禅就在临时行宫这里安顿了下来。

    反正兵站已经延伸到了这里,不管在哪,政务处理的也都很顺畅。

    东吴自然不会甘心吞下江陵大败的苦果,多次派舰船逆流而上,想要破坏猇亭大祭,

    抱的想法是,最起码也要给刘禅找点麻烦。

    只可惜他们连乌林赤道一线都无法通过。

    刘禅在乌林与赤壁一线,南岸前出布置了两道预警兵站,北岸一直布置到了扬州!

    只要东吴的战船出码头,兵站就可以用最快的时间,通过可视编码,快速接力传递到乌林与赤壁要塞。

    等东吴战船抵达这里的时候,迎接他们的就是漫天的百虎齐奔箭与重炮。

    只需要四周铁甲船协助,汉军就能完全封锁这条水路!

    东吴尝试了三次,全部铩羽而归,这才断了水路逆流而上的念头,

    转而加紧时间修建堡垒,招募兵丁,打造甲胄武器。

    众多世家也变得通情达理起来,以顾家为首,大力支持孙权加强军备。

    而汉军似乎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猇亭大祭上,只要东吴不靠近赤壁乌林一线,根本不管不问。

    诸葛亮在等待祭祀准备的这段时间内,和刘禅对于下阶段民生,财赋,军备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沟通。

    拥有武器方面的极大优势,汉军就可以用最少的兵力,来实现最大战略控制。

    这样带来的优势是难以想象的,光是后勤支出这一条,就吊打这个时代所有的军事力量。

    在这个以兵多将广为主要战斗力的时代,人越多,消耗起来的韧性就越大,

    通俗点来说,就是派出作战的兵力越多,越可以用换命的方式来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这种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众多的人数需要数倍的后勤运输体系来支撑,

    这个不仅制约了规模,更制约了作战半径。

    同时,大量调动正兵与辅助民夫,会极大影响后方正常的生产,就像当初夷陵之战一样。

    数万精锐以及更多民夫的损失,差点让新生的汉政权一蹶不振,

    那时候内有蜀地豪强反叛,外有多路攻击进逼,真的是风雨飘摇。

    刘禅从来到这里,一直采用的都是精兵政策,用高效的生产力来保证全员甲胄,武器精良,后勤充足。

    加上良好的士气,这才一步步站稳脚跟,走到了这一步。

    他口口声声朕有钱,不论是工坊新品开发,还是各种民生投入,花钱从来不眨眼。

    却没有多少花在自己身上,而是用商队将财富收拢起来,投入到那些见效慢,以及各种民生工程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些政策,比如恤孤令,初看起来是极傻的,那些自诩国家栋梁的世家官员是万般抵制的。

    如果不是刘禅用自己商路赚来的钱推动,想要落地不知要什么时候。

    这些口口声声为了朝廷的人,是真的不知道应该补偿这些夷陵之战的遗孤吗?

    不,他们只是更多地将自身家族的利益,放在了国家之上,他们不会在意短视会有什么坏处。

    或者,他们还会抱着就算朝廷没了,他们仍然可以投降,不影响家族富贵这样的念头。

    所以,刘禅是绝对不会把商路交到这些人手中的。

    忙忙碌碌中,七月到了。

    而各方军政大员,也集结在了猇亭这里。

    万事俱备,猇亭大祭终于开始举行了。

    七月初一 开地门

    宜祭祖,忌言语不敬,忌迁居

    在猇亭的大战遗址之上,矗立着一座祭坛,在祭坛之上,立着一座石碑。

    石碑上刻着夷陵之战烈士英魂不朽十个大字。

    这是刘禅继位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祭,

    成都的文武百官,驻守草原辽东的牵招田豫,驻守合浦的张绍,南中的李严孟获,都悉数到场。

    邓满禾抱着陈到的牌位,站在赵云身边。

    刘禅穿着天子冕服,诸葛亮率文武百官,驻守当地的将士,共同参与祭奠。

    黄月英带着诸葛瞻,张皇后与阿依珞珈带着刘永刘祚站在祭坛下面,在场的每个人额头之上都系着一道白布条。

    整个祭坛分三层,主要采用混凝土加石砌,通体风格庄严而不奢华。

    最下层种植着松柏,寓意松柏长青,在松柏前面,堆砌着缴获的东吴兵甲,

    中层放着打捞出来的残破东吴战舰残骸与旗帜,残缺的步字大旗与吴字大旗赫然在列。

    上层的纪念碑周围,除了三牲祭品,

    还在正位摆放着从宗庙中取来的,先帝穿过的金甲与众阵亡将领的牌位。

    刘禅神情庄重地登上最高层,带领所有人行礼,奏国殇,

    之后这才给祭坛之上的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