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 第133章 星河永耀

第133章 星河永耀(2/2)

的路线图上,每个文明驿站的位置都有一颗金星标记。

    "父皇……"年轻帝王潸然泪下,"这是您留给我们的星图啊。"

    随着《万国文明大典》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奇异事件发生。倭国留学生在抄录《庄子》时,墨迹自然形成蝴蝶纹样;吐蕃学子刻写《医典》的石板,遇阴雨会散发药香;最神奇的是希腊典籍翻译处,每当夜深人静时,烛火会无风自动,仿佛有隐形学者在翻阅。

    永徽九年春,晋阳公主突发奇想,要在长明灯台顶部设立"观星阁"。这个融合了波斯星盘、大唐浑仪和希腊天球仪的奇特建筑落成当日,提奥多西主教颤巍巍登顶,透过水晶穹顶望向星空时,突然老泪纵横:"我看到了……雅典学院屋顶的星辰……一模一样……"

    与此同时,阿蛮在整理文献时发现一个惊人事实:李承乾在位期间,大唐与三百七十二个民族有过文明交流,其中一百零八个主动采用了唐制。这些数据被制成《万国文明图》,悬挂在灯台最显眼处,每一处光芒都代表一个被文明之光照亮的地方。

    永徽十年冬至,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长安。当百姓惊慌失措时,一个奇观稳定了人心——尽管房屋倒塌、城墙开裂,长明灯台却岿然不动,灯焰甚至比平日更加璀璨。更神奇的是,地震后人们在灯台基座下发现了一块古碑,上面用篆书刻着"文明永昌"四字,经鉴定竟是秦汉时期的文物!

    "天意啊……"年迈的马周抚碑长叹,"这是上苍告诉我等,文明传承乃天命所归!"

    随着时间推移,长明灯的神奇传说远播四海。大食商人说灯焰中能看到麦加的天房;天竺僧侣称灯台放出的光芒与佛陀舍利无异;就连最北边的骨利干人,也传言灯台是通往天界的阶梯。

    永徽十二年,晋阳公主在灯台旁设立了"文明传承院",专门培养各族文明使者。入学考核别出心裁——不求背诵经典,但要能用本族智慧解决实际问题。于是考场出现了这样的奇景:吐蕃学子演示如何用高原草药退烧,倭国考生展示抗震建筑技巧,而拂菻修士则用几何学计算粮仓容积。

    "真正的文明不在书本,而在学以致用。"公主在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如是说。

    阿蛮作为院监,亲自为优秀学子点额——不是传统的朱砂,而是一种特殊的金粉,据说掺入了长明灯的灯灰。这些"金纹使者"毕业后奔赴四方,将文明火种撒向更远的角落。

    永徽十五年,年近六旬的阿蛮重返吐蕃。站在布达拉宫前,他几乎认不出这座脱胎换骨的城市——街道按《大唐营缮令》规划得横平竖直,医馆、学堂、公厕一应俱全。最令人欣慰的是,当年汉蕃学院的第一批学子,如今已成各部落的中流砥柱。

    "老师!"已是吐蕃大相的贡布引荐一位少年,"这是犬子松赞,刚通过'金纹试',将赴长安深造。"

    少年额上的金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与阿蛮当年的如出一辙。老学士突然热泪盈眶——文明传承,不正是这样一代代的接力吗?

    回到长安后,阿蛮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毕生见闻编成《文明西行记》。这部融合了游记、典籍与实用技术的奇书,后来成为"金纹使者"的必读教材。

    永徽二十年,晋阳公主在灯台顶层举行七十寿宴。当夜星光璀璨,来自四十八国的学子代表齐聚一堂。宴席最高潮,公主取出一盏琉璃灯,灯芯竟是李承乾当年批阅奏章用的朱笔。

    "今日,我要完成皇兄最后一个心愿。"公主将琉璃灯递给阿蛮,"请你点燃这盏'心灯'。"

    当阿蛮颤抖着将灯芯凑向长明灯焰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琉璃灯竟自行悬浮空中,散发出柔和的七色光晕!更神奇的是,灯光照在《万国文明图》上,那些代表文明驿站的光点一个接一个亮起,最终连成一张覆盖亚欧大陆的光网。

    "看啊……"提奥多西主教跪地祈祷,"这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文明星河……"

    年迈的阿蛮站在灯台窗前,望着满天繁星与城中万家灯火。恍惚间,他仿佛看到李承乾站在星河之中,周围环绕着颜师古、阿尔达、康萨保等故人。他们额前都有金纹闪烁,正微笑着注视这片被文明之光照亮的大地。

    正如《文明训》终章所言:"一点星光易逝,万千星河永耀。"在这永恒的光芒中,大唐开创的文明共同体超越了朝代更迭,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璀璨的篇章。而那座屹立在长安城中心的长明灯台,也将永远见证——真正的盛世,不在万国来朝的威仪,而在文明薪火相传的温暖。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