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予大食医者?"李承乾会心一笑,"准!另命将作监将新式织机图样一并相赠。"
贞观三十五年的冬天,长安城格外温暖。腊八节这天,一个震撼朝野的消息传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宣布,将逻些城最大的佛寺改建为"汉蕃学院",并请大唐派遣博士任教。
"阿蛮,此去吐蕃,你当仁不让。"李承乾在温室殿亲切地说,"不过这次不是使者身份,而是作为首任'汉蕃学院'祭酒。"
年轻的文明使者跪地受命,额上金纹在炉火映照下熠熠生辉。三年前那个懵懂的吐蕃少年,如今要回到故乡传播文明火种,命运之奇令人慨叹。
临行前夜,晋阳公主在太医署为阿蛮饯行。小公主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医术更是青出于蓝。
"这是我新编的《高原医方》,专治吐蕃常见病。"她递上一个青布包裹,"另有个不情之请——能否在逻些城设立太医分署?"
阿蛮郑重点头,从怀中取出一卷图纸:"这是我设计的学院布局,特意留了医馆位置。公主若有闲暇,欢迎来吐蕃讲学。"
"一定!"晋阳公主眼睛亮如星辰,"皇兄常说,文明使者当如蒲公英,随风播撒四方。"
开春时节,阿蛮的赴任队伍从长安启程。这支队伍极为特殊——除了传统的仪仗,还有十几辆满载书籍、农具、医药的大车;更引人注目的是随行的百余名各族学者,他们将共同执教于汉蕃学院。
行至陇山时,阿蛮遇到了一支吐蕃商队。令他震惊的是,这些昔日粗犷的族人,如今言谈举止已颇有唐风,甚至能背诵《千字文》。
"都是阿蛮大人的功劳啊!"商队首领恭敬地说,"自从推行'十净规',部落里小儿不再夭折;学了唐犁耕作,青稞产量翻了一番。如今各部落争着送孩子去逻些城求学呢!"
穿越河西走廊时,沿途景象更令使团惊叹。曾经荒凉的戈壁滩上,新栽的防沙林已连绵成片;凉州城外的"胡汉互市",各族商人交易时不再需要通译,而是直接用汉话讨价还价。
在鄯州驿站,阿蛮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驻守此地的老将裴行俭派人送来一柄仪剑。剑鞘上镌刻着"文明之锋"四字,拔出剑身,寒光中隐约可见细密的纹路,竟是融合了吐蕃镔铁与中原百炼钢的新工艺。
"将军说,此剑经三千锤锻而成,象征文明交融之艰。"送剑的亲兵解释,"望学士持此剑开拓边疆文教。"
五月初,使团终于抵达逻些城。松赞干布亲率百官出迎三十里,这位雄主两鬓已斑白,但目光依旧锐利如鹰。
"朕当年就看出你是块璞玉。"赞普拍着阿蛮的肩膀,"如今你带着大唐文明归来,吐蕃幸甚!"
汉蕃学院的开院典礼空前隆重。不仅吐蕃各部首领齐聚,就连西域诸国也派使者观礼。最令人动容的是典礼尾声——松赞干布与李承乾派来的敕使共同揭开正殿匾额,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题写着"文明同辉"。
阿蛮作为首任祭酒,在开学典礼上宣布了一条创举:学院将同时教授汉文、藏文和梵文,课程兼收唐制经典与吐蕃传统。这一"因俗而治"的办学方针,后来成为大唐边疆教育的典范。
盛夏时节,学院教学步入正轨。某日清晨,阿蛮正在批阅生徒课业,忽闻外面鼓乐喧天。出门一看,竟是晋阳公主的仪仗!
"奉陛下旨意,太医署逻些分署今日开张!"小公主笑靥如花,"还带来个惊喜——"
她身后转出一位白发老者,竟是致仕多年的颜师古!老学士精神矍铄,手中捧着厚厚一摞书稿。
"老朽闲来无事,将《五经正义》译成了吐蕃文。"老人笑眯眯地说,"陛下说,既然要办学,就得有教材。"
阿蛮热泪盈眶。他知道,这些书稿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又将照亮多少吐蕃学子的前程。
在逻些城的半年里,阿蛮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触的知识,如今通过学院惠及平民;吐蕃传统的占星术与大唐历法碰撞出新的火花;就连最保守的苯教祭司,也开始研究佛经与《道德经》的相通之处。
除夕前,阿蛮回长安述职。站在大明宫的高台上,他望着这座气象万千的都市——四方馆前各国使者络绎不绝,西市里胡汉交易热火朝天,国子监内朗朗书声直上云霄……恍惚间,他似乎看到了文明长河的浩荡奔流。
"陛下,臣在吐蕃深切体会到,真正的文明交融,不是谁取代谁,而是相互滋养、共同升华。"
李承乾含笑点头,指向远处正在修建的"万国灯塔"。这座高达三十丈的建筑,融合了唐式飞檐、天竺穹顶和波斯浮雕,将成为长安新的标志。
"你看那灯塔。"皇帝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不同文明的精华汇聚于此,方能照亮更远的海域。朕盼有朝一日,这光芒能照遍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