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 第121章 传道受业

第121章 传道受业(2/3)

道的"药草图卡",将识字与认药结合,深受山区孩童喜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各取其长,推广全国。"李承乾当场拍板,"再设'蒙师奖',每年评选十位杰出蒙师,赐匾额、加俸禄。"

    消息传开,各地掀起争当蒙师的热潮。就连一些落第举子也转而投身蒙学,毕竟若能获"御赐匾额",也是光宗耀祖的事。

    阿蛮在给家乡的信中详细描述了这些见闻。当他收到阿爷回信,说部落已按他信中所教,挖了专用厕所、打了深井取水时,少年激动得彻夜难眠——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改变家乡的面貌。

    中秋佳节,李承乾在麟德殿设宴款待各族学子。宴席上的月饼特意做成各种形状——有吐蕃人熟悉的青稞穗样式,有回纥人喜爱的马奶壶造型,就连馅料也兼顾各族口味。

    "陛下,这是阿蛮做的'蕃汉对照千字板'。"颜师古献上一个精致的木匣,"他将所学编成教材,说是要带回家乡。"

    李承乾打开木匣,只见里面整齐排列着双面木牌,一面汉字,一面吐蕃文,还配有简笔图画。最难得的是,少年还用红黑两色标注出重要注意事项。

    "大善!"皇帝赞叹,"赏阿蛮绢十匹,赐'文化使者'称号。命将作监依样制作千套,发往各边疆学堂。"

    宴席末尾,各国学子表演了本族歌舞。当阿蛮用清亮的嗓音唱起融合唐风的吐蕃民歌时,李承乾对身旁的颜师古低语:"先生看,这便是文明交融的模样。"

    秋去冬来,国子监的学业进入深水区。阿蛮开始学习《论语》精义,最让他震撼的是"有教无类"四字。在吐蕃,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学习;而在大唐,就连市井小民的孩童也能诵读诗书。

    "先生,为何大唐如此重视蒙学?"一日课后,阿蛮忍不住问道。

    颜师古放下茶盏:"一棵大树想要参天,必须根基深厚。陛下常说,蒙童如幼苗,培育得当,将来便是栋梁。"

    腊月里,阿蛮随使团返回吐蕃过冬。他带回去的不仅是赏赐的财物,更有满满一箱书籍、教具,以及改变部落生活的决心。临行前,李承乾特意召见,赐他一面特制的铜牌——上书"文明火种"四字。

    "望你如星火,照亮雪域。"皇帝殷殷嘱托。

    阿蛮跪地叩首,额头触到冰冷的金砖,心中却燃着一团火。

    贞观二十八年的元日大朝会,因各族学子的归来而格外热闹。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亲自入朝,献上珍贵的雪山灵芝,并请求派遣更多唐师入蕃教学。

    "陛下,吐蕃愿仿大唐设州县学堂。"禄东赞恭敬地说,"还望赐予《大唐蒙学制》全文。"

    李承乾欣然应允,更派颜师古的高徒随行指导。与此同时,南诏、回纥等国也纷纷效仿,一场轰轰烈烈的蒙学推广运动在边疆展开。

    春回大地时,阿蛮带着二十名吐蕃少年重返长安。这些孩子都是各部落选拔的聪慧子弟,将接受为期三年的系统学习。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还带来了吐蕃自编的《蕃汉对照蒙书》——虽然粗陋,却是一个文明觉醒的标志。

    "陛下,阿蛮的部落已按唐制挖井修厕。"鸿胪卿奏报,"还自发建了座学堂,取名'文明阁'。"

    李承乾在花园里接见了阿蛮一行。少年比去年沉稳许多,行止间已有儒雅之气。

    "听说你在家乡当了蒙师?"皇帝笑问。

    阿蛮恭敬行礼:"臣只是将所学略加传授。倒是家父按《卫生歌》所教,在部落推行'十净规',去岁无人死于腹泻。"

    "好一个'十净规'!"李承乾眼前一亮,"可愿将其整理成文,供各边疆借鉴?"

    随着《吐蕃十净规》的推广,各边疆族群竞相效仿。靺鞨人发明了"防寒三法",南诏人总结出"瘴疠五避",都被纳入太医署编撰的《边疆卫生要术》。

    五月端午,曲江池畔的龙舟赛新增了"蒙童组"。阿蛮带领的吐蕃队虽技术生疏,却因顽强的毅力获得"奋勇奖"。当这个黝黑的少年从李承乾手中接过奖牌时,岸边的欢呼声震天动地。

    "陛下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颜师古感慨道。

    "不,是他自己抓住了文明的火种。"李承乾望着领奖台上那些各色服饰的孩童,"这些少年,才是未来的希望。"

    盛夏时节,国子监迎来毕业季。首批边疆学子完成学业,即将返回家乡。在隆重的"文明使者"授予仪式上,每位学子都得到特制的铜印与《蒙师指南》,他们将把大唐的文明火种播撒在边疆的每个角落。

    阿蛮选择继续深造,他已立志要成为吐蕃第一个通过科举的学子。在给松赞干布的上书中,他这样写道:"臣在唐三年,方知文明之光照耀处,无分胡汉,皆是乐土..."

    秋风送爽时,李承乾在新建的"文明阁"题写了匾额。这座位于国子监旁的宏伟建筑,专门收藏各边疆送来的蒙学成果——吐蕃的《蕃汉对照千字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