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 第120章 盛世长吟

第120章 盛世长吟(2/3)

斯香料,甚至还有道创新的"糖醋鲈鱼",用的是南洋传来的蔗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宴席高潮是"诗牌令"。各国学子用汉语即兴赋诗,主题是"长安秋色"。最出彩的是一位日本留学生的作品:"九重城阙烟尘生,万国衣冠拜冕旒。试问胡商何处去,西市新开葡萄酒。"

    "好一个'万国衣冠'!"李承乾击节赞叹,"赐锦袍一袭,金花十朵。"

    随着寒冬来临,各国使节陆续准备返程。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丝绸瓷器,更多的是书籍、种子和各种技术图纸——当然,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非敏感技术。

    "陛下,大食使者求购《齐民要术》。"鸿胪卿请示。

    "准,但需删去其中冶铁、火药相关内容。"李承乾指示,"另赠《茶经》一部,想必大食的沙漠商队会喜欢这种饮品。"

    最隆重的送别仪式属于日本遣唐使。他们的船只装载了六百多卷典籍,涵盖经史子集、医药农工。使团长吉备真备跪在码头上,向皇宫方向三叩首:"臣誓将大唐文明传布东瀛,万世不辍!"

    年关将至,长安城迎来一场瑞雪。李承乾在暖阁中翻阅着全年奏报,最令他欣慰的不是增加的税收数字,而是各州县学子的入学率——去岁新增蒙学三千所,识字率提高近两成。

    "陛下,安西都护府急报。"马周深夜叩阁,"吐蕃赞普薨,新赞普年幼,其相禄东赞独揽大权。"

    李承乾凝视着地图上吐蕃的位置,沉思良久:"传旨,命安西、陇右加强戒备,但不得轻举妄动。另,秘密接触吐蕃亲唐贵族..."

    正说着,晋阳公主披着斗篷进来:"皇兄,孙爷爷新制的'防风丸',说是可御高原寒气。"

    李承乾心头一暖。小公主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惠民医塾培养了第一批女医,正陆续派往各州县。而此刻她仍记得为皇兄送药,这份赤子之心尤为珍贵。

    "兕子,来年有什么打算?"

    "儿臣想编一部《女医宝鉴》。"小公主眼睛亮晶晶的,"孙爷爷说,妇人病与男子不同,当有专书..."

    "好!太医署藏书任你取用。"李承乾慈爱地拍拍妹妹,"对了,那几位大食女医师可还合用?"

    "她们的眼科技术神乎其技!"小公主兴奋起来,"尤其是治疗小儿眼疾的..."

    窗外,雪落长安的簌簌声中,隐约传来坊间的歌声。那是东西市流行的"胡汉合奏",琵琶与古琴共鸣,筚篥与箫管和谐。在这奇妙的韵律里,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正绽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贞观二十七年的元日大朝会,注定载入史册。当晨光洒满太极殿前的广场时,各国使节与大唐百官齐声山呼万岁。最引人注目的是站在文官队列中的几位异族面孔——吐蕃贵族论钦陵、新罗王子金法敏、渤海使者大祚荣...他们皆着唐服,执笏板,行汉礼。

    "陛下德被四海,万国来朝。"礼部尚书高声赞颂。

    李承乾却摇头:"非朕之德,乃文明之魅。传旨,今年增设'宾贡科',专为外邦学子开设,考中者授官如制。"

    这项开创性的政策,彻底打破了华夷之辨的界限。正如李承乾在诏书中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论胡汉,向慕王化者,皆朕赤子。"

    春风吹过长安,带来南海的暖意。市舶司奏报,去岁海外贸易税收首次超过陆上丝绸之路。最令人惊喜的是,大唐的书籍成为最受欢迎的"出口商品",尤其是医药、农桑类实用典籍。

    "陛下,林邑国请求派遣儒生教授礼仪。"鸿胪卿呈上国书。

    "准。再赠《礼记》百部。"李承乾想了想,"另派太医署医师随行,传授防治瘴疠之法。"

    文化交流的双向性日益明显。胡商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催生了长安西郊的"葡萄园",波斯的地毯编织术改良了唐式织机,甚至连天竺的瑜伽术都被吸收进太医署的导引疗法。

    五月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乐会"在大明宫举行。来自各国的乐师同台演奏,唐宫的编钟与波斯的竖琴共鸣,龟兹的琵琶与天竺的梵呗合奏。最动人的时刻,当属晋阳公主领衔的"霓裳羽衣曲",融合了胡旋舞与汉家踏歌,令观者如痴如醉。

    "此曲只应天上有啊!"日本遣唐使泪流满面地赞叹。

    乐会结束后,李承乾宣布成立"乐府",专门搜集整理各地乐曲。更令人惊喜的是,他特许将《秦王破阵乐》等宫廷乐舞传授给各国乐师:"音乐无界,当与天下共赏。"

    盛夏的某个清晨,李承乾登上重修后的钟鼓楼。东方的朝阳正冉冉升起,光芒洒满这座百万人口的巨城。远处,扩建后的西市已开始喧闹;近处,国子监的晨读声琅琅入耳;更远处,隐约可见终南山上的烽燧——那里不再传递警讯,而是为商旅指引方向。

    "陛下,吐蕃使者送来和亲国书。"马周匆匆上楼,"新赞普愿尚大唐公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