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宏大的战略逐渐成形:在西南修路的同时,于南部沿海建立一系列军镇,形成陆海夹击之势。李泰接到诏令,立即从岭南水师抽调二十艘战船,配合陆军行动。
令人意外的是,林邑王闻风丧胆,不待唐军集结完毕就遣使谢罪,不仅赔偿损失,还主动提出纳贡。李承乾顺水推舟,准许其请和,但要求开放港口,允许唐商自由贸易。
"陛下,何不趁势灭其国?"有武将不解。
"灭一小国易,收其心难。"李承乾解释道,"今许其通商,唐货涌入,久而久之,林邑自会仰慕华风。"
秋收时节,西南道的首段竣工典礼在益州举行。这条穿行于崇山峻岭间的官道,宽达五丈,沿途设驿站十二座,屯田三十顷。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横跨深涧的藤索桥——采用土着工艺改良而成,可容车马通行。
裴行俭在奏报中详细描述了通车盛况:各族百姓载歌载舞,甚至有百岁老人被儿孙抬来,只为看一眼这"天路"。更可喜的是,沿途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编户齐民。
"西南渐定,当思西北。"李承乾在朝会上将目光转向另一张地图,"安西四镇近来如何?"
兵部立即汇报:自大食退兵后,西域相对平静。但吐蕃近来在青海活动频繁,有东进之意。
"朕记得吐谷浑故地水草丰美?"李承乾突然问道。
"正是。若得此地,可养战马十万..."
"传旨安西都护府,秘密联络吐谷浑旧部。"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同时命陇右军演武,震慑吐蕃。"
这项战略很快见效。当吐蕃探子发现唐军在青海湖一带频繁活动,且与吐谷浑遗民接触密切时,立即收缩了势力范围。更妙的是,几个摇摆不定的羌族部落见势归附,献上了珍贵的青海地图。
冬雪降临前,李承乾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在西南设立"羁縻州",任命归附首领为刺史,但由朝廷派长史辅政。这种"以夷治夷"的灵活政策,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
"陛下,巂州急报!"一个雪夜,紧急军情打破了宫中的宁静。
李承乾披衣起身,只见奏报上写着:乌蛮残部勾结吐蕃使者,意图叛乱,已被骨力干告发。裴行俭先发制人,一举擒获叛逆者百余人。
"好个骨力干!"李承乾拍案赞叹,"传旨,晋其为巂州司马,赐姓李,入宗正寺属籍。"
这个决定在西南引起轰动。一个蛮族首领竟获皇姓,这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各部落闻风而动,纷纷请求效忠,甚至主动协助清剿叛乱残余。
年关将至,安西都护府送来厚礼——吐蕃赞普迫于压力,遣使求和,不仅归还了劫掠的边民,还答应约束部众。更可喜的是,丝绸之路南道因此更加畅通,去岁商税增加了四成。
贞观二十六年的元日大朝会格外隆重。西南各族、西域诸国、南海邦交的使者济济一堂,用各种口音向大唐皇帝表达敬意。最引人注目的是骨力干——这位昔日的蛮族首领,如今身着绯袍,操着生硬的汉语向李承乾献上西南特产。
"臣...李骨力,祝陛下...万岁!"他笨拙却真诚地叩首。
李承乾亲自扶起他:"爱卿平身。西南安定,卿功不可没。"
朝会后,李承乾在偏殿召见了几位重臣。墙上挂着最新绘制的《大唐全舆图》,从东北的室韦到西南的吐蕃,从西域的葱岭到南海的群岛,疆域之广前所未有。
"疆土虽广,守成更难。"李承乾语重心长,"朕思之,当设'四夷馆'于各道,专司各族事务。再建'边学',培养通晓夷情的官吏。"
魏征感慨道:"陛下不以武力压人,而以德政服心,老臣叹服。"
"非朕之能,乃时势使然。"李承乾摇头,"各族所求,不过安居乐业。若能满足此愿,谁愿铤而走险?"
开春后,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启动了——修筑环绕大唐疆域的"边道系统"。西南道、青海道、辽东道...这些战略要道将像血管一样,将帝国的力量输送到每个角落。
最艰苦的工程在剑南道与吐蕃交界处。这里山势险峻,气候恶劣,但工匠们创造性地采用了"栈道悬桥"相结合的方式,硬是在绝壁上开出一条通路。当地部落称之为"天梯",传言有神助。
五月里,李承乾接到裴行俭的密奏——吐蕃内部出现分裂,有贵族暗中联络,愿为唐军向导。与此同时,安西都护府也传来好消息:可萨汗国同意与大唐夹击大食,确保商路安全。
"陛下,此乃用兵良机!"侯君集激动地说。
李承乾却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终南山上的积雪:"兵者,凶器也。朕欲再试一招——传旨,在陇右、剑南设五处'互市',允许吐蕃百姓前来贸易。"
这项怀柔政策效果出奇地好。当吐蕃牧民发现能用羊毛、马匹换取大唐的粮食、铁器后,对战争的热情骤减。甚至有部落偷偷越过边界,请求内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