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 第82章 农事革新

第82章 农事革新(1/2)

    春分时节,关中平原上一派繁忙景象。李承乾身着粗布短打,蹲在长安城外的试验田里,仔细查看新式曲辕犁的耕作效果。在他身旁,几位老农正围着另一架造型奇特的农具啧啧称奇。

    \"殿下,这'耧车'当真能同时完成开沟、播种、覆土三道工序?\"白发苍苍的老农王老汉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承乾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笑着走到耧车旁:\"王翁请看,这里装种子,这里调节深度,牛拉一趟过去,三件事就都成了。\"

    他亲自示范操作,只见木制的耧车在田间行进,后面的沟槽整齐划一,种子均匀地落入土中,随即被后方的小耙覆上薄土。围观的老农们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这效率比传统手播快了十倍不止。

    \"神了!真神了!\"王老汉激动得胡子直颤,\"这一架耧车,能顶二十个壮劳力啊!\"

    \"不止如此。\"李承乾从侍从手中接过一个陶罐,\"这是本宫命人调配的肥料,配合新犁深耕,亩产至少能增三成。\"

    正说着,远处尘土飞扬,一队仪仗缓缓而来。李承乾眯眼望去,竟是李世民微服出巡!

    \"父皇?\"李承乾连忙迎上去行礼。

    李世民跳下马,饶有兴趣地看着田里的新农具:\"听说你又在鼓捣新鲜玩意儿,朕特来看看。\"

    \"儿臣正要向父皇禀报。\"李承乾引着李世民参观试验田,\"这是改良曲辕犁,耕深可达八寸;这是耧车,播种效率极高;那边是轮作试验区,采用豆麦轮种之法...\"

    李世民越看越惊讶:\"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儿臣在岭南见过类似农具,只是加以改良。\"李承乾谦虚道,\"这肥料配方则是向天竺农人所学。\"

    其实这些农业技术都来自后世知识,但他必须找个合理解释。李世民抚须沉思:\"若推广全国,我大唐粮产...\"

    \"至少翻一番。\"李承乾自信地说,\"儿臣算过,仅关中平原采用新法,每年可增产百万石。\"

    李世民眼前一亮:\"好!朕命工部全力打造这些农具,先在京畿推广。\"说着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走,带朕去看看你说的那个'水车'。\"

    一行人来到渭水支流旁,只见一座巨大的轮状装置矗立河边,随着水流缓缓转动,将河水提到高处的沟渠中。

    \"这是筒车,可自动灌溉高处农田。\"李承乾介绍道,\"那边还有水碾坊,利用水力碾米磨面,省人力十倍。\"

    李世民看着清澈的河水源源不断流入干涸的田地,不禁感叹:\"有此神器,天下旱田皆可变良田啊!\"

    回宫路上,李世民突然问道:\"承乾,你这些奇思妙想,都是从哪来的?\"

    李承乾早有准备:\"儿臣自幼喜读《齐民要术》,后又得贾耽等博学之士指点。在南海时,见各国农具各有优劣,便想着取长补短...\"

    \"善!\"李世民欣慰地点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学以致用。\"

    次日朝会,李世民当众宣布成立\"劝农司\",由李承乾总领全国农事改革。朝臣们听闻新农具的效用,无不称奇。唯有魏征提出疑虑:

    \"殿下,新式农具虽好,但造价昂贵,普通农户如何负担?\"

    李承乾从容应答:\"魏公所虑极是。本宫建议由官府贷给农户,分三年以粮食抵偿。另在各州设立农械坊,就地打造,降低成本。\"

    这个方案得到一致赞同。很快,一道道政令从长安发出:

    一、各州县设立农械坊,打造新式农具;

    二、推行\"青苗贷\",农户可借贷新农具;

    三、选派司农寺官员下乡教授新法;

    四、对率先采用新法的农户减免赋税。

    一个月后,当第一批新农具在京畿试用时,李承乾又带着将作监的工匠们开始了新的研究。

    \"殿下,您要的'钢'炼出来了!\"将作少监兴奋地捧着一块泛着青光的金属跑来。

    李承乾接过这块粗糙的钢材,心情激动。这是采用灌钢法炼出的第一批成品,虽然质量还不如后世,但已远胜当下的熟铁。

    \"好!立即打造一批钢制犁铧,与铁制对比。\"他吩咐道,\"另外,试验田的选种工作进行得如何?\"

    司农寺丞连忙汇报:\"按殿下吩咐,已选出穗大粒饱的小麦单株百棵,单独种植观察。\"

    这是李承乾引入的选种育种技术。虽然不懂基因原理,但他知道优选优育能提高产量。与此同时,他还在试验田划出区域,尝试套种豆类和谷物,利用豆科植物固氮的特性改良土壤。

    初夏时节,试验田里一片欣欣向荣。新式农具耕作的土地明显更加疏松,作物长势喜人。李世民多次亲临视察,每次都带着更多朝臣前来观摩。

    \"诸位爱卿请看。\"李世民指着对比田,\"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