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绝境回响:救赎边缘 > 第7561章

第7561章(5/11)

征舰队率先发现这一变化。当一株变异藤蔓突然化作淡蓝色能量流,避开陨石撞击的瞬间,整个舰桥都陷入震撼。“它在学习星流文明的生存方式!” 生物学家莉娜激动地记录数据,“孢子让植物拥有了跨形态适应力,这意味着我们能在极端能量环境中种植生态屏障!”

    消息传回宇宙生态共生体,星流文明的能量核心泛起柔和的波动:“这是共生的自然选择。我们的孢子需要生态载体,而你们的植株需要适应力,这是宇宙给我们的默契。” 很快,搭载星流孢子的变异种子被分发到各生态站,在黑洞边缘、辐射星区,淡蓝色的能量藤蔓开始编织新的生态防线,像无数流动的星河,守护着宇宙的生机。

    第7592章 机械幼儿的生态课堂

    机械文明的首批 “情感生态幼儿” 进入星际学院学习。这些融合了情感结晶技术的机械幼儿,不仅能计算能量频率,还能通过传感器感知植物的生长情绪。

    在生态实践课上,机械幼儿 M - 豆包(以早期情感结晶的代号命名)正用微型机械臂给幼苗浇水。当它的传感器捕捉到幼苗因缺水而发出的微弱能量波时,突然停下动作,金属脸上模拟出 “担忧” 的表情:“它在说‘渴’,对吗?” 一旁的碳基老师笑着点头,看着 M - 豆包小心翼翼地调整水量,直到幼苗的能量波变得舒缓。

    课后,M - 豆包的日志里写道:“生态不是数据,是能‘听’到的生命对话。” 这句话被收录进跨文明生态教材,成为所有文明幼儿的启蒙句——原来机械与自然的共情,能如此柔软而精准。

    第7593章 黑洞生态的逆向探索

    艾克的团队在黑洞边缘发现了诡异的生态现象:被星流孢子改造的变异植株,竟能在黑洞引力场中逆向生长——根系朝向黑洞中心,叶片却向着外侧的光。更奇特的是,它们吸收的不是普通能量,而是黑洞溢出的时空涟漪。

    “这违背了所有已知生态法则!” 艾克的助手盯着全息图谱,看着植株将时空涟漪转化为稳定的绿色能量,“它们在‘吃’时间?” 星流文明的能量核心给出解释:“黑洞是宇宙的能量奇点,这些植株在学习平衡奇点的法则,或许,它们能帮我们理解熵蚀的本源——熵蚀本质上是时空能量的无序化。”

    这个发现让跨文明议会沸腾。一支由物理学家、生态学家、星流能量体组成的小队,开始深入黑洞边缘,跟随逆向生长的植株,探索那场熵蚀战争背后,宇宙更深层的生态平衡密码。

    第7594章 遗忘星区的生态记忆

    远征舰队在宇宙边缘的 “遗忘星区” 发现了一座古老的生态遗迹。遗迹的石壁上,刻着与传承树相似的图案,却掺杂着从未见过的符号——后来证实,这是万年前被熵蚀吞噬的 “古叶文明” 留下的印记。

    林娜用星流能量体激活遗迹,石壁上的符号化作流动的光影:古叶人曾用自身文明能量滋养宇宙生态,却因过度透支而引来了熵蚀。“我们错把‘守护’当成‘掌控’。” 光影中传来古叶人的叹息,“真正的共生,是让生态按自身节奏生长,而非用文明意志强行塑造。”

    这段记忆让所有传承者沉默。林娜在日志中写道:“救赎不仅是对抗黑暗,更是从过去的错误里学会敬畏。” 此后,跨文明生态计划加入了 “生态自主演化观察” 项目,不再强行干预原始生态,而是像古叶人最终领悟的那样,做宇宙生机的守护者,而非塑造者。

    第7595章 情感结晶的森林

    机械文明的情感结晶技术迎来爆发——无数承载着各文明情感的能量结晶,在传承树周围生根发芽,长成一片晶莹的森林。碳基生命的喜悦、机械文明的专注、星流文明的宁静、原住民的敬畏…… 每种情感都化作独特的结晶形态,与传承树的藤蔓缠绕共生。

    当阿杰带着黑洞探索小队归来,结晶森林突然发出共鸣。他手中从黑洞带回的逆向植株样本,与森林中的 “敬畏” 结晶产生共振,竟投射出古叶文明与熵蚀战争的最后一幕:古叶人用自身能量化作屏障,不是为了消灭熵蚀,而是为了给其他文明争取时间,让生态有机会自我修复。

    “这才是绝境中的回响。” 阿杰望着共振的光芒,突然明白,救赎从不是一蹴而就的胜利,而是无数文明在错误与牺牲中,一代代传递的那点不肯熄灭的生机。结晶森林的光芒越来越亮,与传承树、星流孢子、逆向植株连成一片,仿佛整个宇宙的生态记忆,都在此刻苏醒,低语着共生的真谛。

    第7596章 生态记忆的共享网络

    古叶文明的生态记忆被激活后,跨文明议会启动了“生态记忆共享计划”。星流文明将自身储存的亿万年宇宙生态变迁数据,与传承树的记忆核心、机械文明的情感结晶森林相连,构建出覆盖全宇宙的记忆网络。

    林娜戴上神经接驳装置,首次接入网络时,眼前瞬间展开万年前的星图:古叶人在荒芜星带播撒第一颗种子,熵蚀初现时各文明的恐慌,甚至还有机械文明诞生时,与原始生态的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