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开局被闯贼俘虏,我朱慈烺不服! > 第216章 献俘仪式

第216章 献俘仪式(1/2)

    在暂时与白莲教达成和解之后,李若琏对白莲教的内部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目前白莲教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弥勒教。

    其信徒广泛分布在河南和山东,即便是在顺军控制的山西和陕西,也有弥勒教的分坛,然而李若琏却未能探查到其总坛的确切位置。

    山东的分坛设在青州,与李若琏保持联系的是副教主和山东的坛主,朱慈烺自然清楚白莲教不可轻信。

    这个组织无论是在盛世还是乱世,也无论谁当政,始终怀有造反的意图。

    在大明时期,他们反对大明,而到了清朝,他们又以反清复明的名义对抗清朝,因此,与他们的合作只能是权宜之计,对于他们提供的情报来源,也必须谨慎辨别。

    朱慈烺在听完李若琏的汇报后,神情凝重地说道:“当下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与京城的情报联络,确保我们能够实时掌握那里的最新动态。”

    李若琏回应道:“在京城潜伏的密探皆为臣精心挑选的佼佼者,不久前臣已派遣人员从河南北上与之联络,相信不久后便能收到回信。”

    朱慈烺语气坚定地说道:“不必顾虑银两的花费,想尽一切办法渗透到敌人内部,收买所有可能为我们所用的人,白莲教最近有什么新的情报?”

    李若琏答道:“从莱州传来的消息显示,贼首郭尔标打着闯王的旗号,收编了众多贼兵,号称十四营,兵力总计不下十万,如今盘踞在即墨城。”

    朱慈烺略作思索,说道:“孤计划下个月派遣吴三桂出兵登莱,彻底平复山东,所以,提前部署人员前往登莱,刺探军情。”

    李若琏领命而去之后,朱慈烺觉得应该锦衣卫所要担任的任务,实在是太多,仪仗、安保,监察官员,还得刺探军情。

    这样下来效率肯定大打折扣,等过些日子吴长喜等人回来,得商议成立一个新的部门,专门负责前线的军情,就叫军情司。

    以后,锦衣卫主要对内,军情司对外,专门负责任何和军事相关的事宜,专人专项,可以大大加强情报能力。

    第二日,献俘仪式在宣阜门外举行,听闻抓来了关外的鞑子,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早早的赶到城外,人山人海。

    崇祯十五年时,清军以阿巴泰为大将军,带领数万清兵分两路入关,从北直隶一直打到山东,多处州府沦陷。

    十二月初一,清军从城北猛攻济宁城,在全城军民的奋力抵抗之下,死伤惨重,转而进攻兖州,初八便攻破兖州。

    将兖州城和鲁王府掠夺一空之后,又转而从东门进攻济宁,从济宁州城东关攻打,被城头火炮击死数百骑而退。

    至十六日清军又从南城发起进攻,被火炮打死数百骑,清军只能退走,此役前后歼灭打死清军七百余人。

    虽然没有攻下济宁城,但是周边乡镇都惨遭清军屠戮,家家都有亲朋好友死在清军的屠刀之下,所以此刻看到清军依旧无比眼红。

    正规的献俘仪式,皇帝要身穿朝服,率领众将领和百官,携带战利品至太庙南门、社稷北门行三献礼,随后登午门颁布露布诏书。

    然后礼部需提前设乐位、献俘位,由礼官引导战俘跪伏于御道西侧,百官着朝服听宣露布,紧接着刑部尚书奏请处置俘虏,皇帝根据政治需要裁决。

    现在不在京城,朱慈烺也没那么多讲究,便在宣阜门设坛焚香,遥祭崇祯帝和宗庙,然后将俘兵和主要将领押至城门前听判。

    随后,一队队盔明甲亮的京营将士,便押着一排排绑着双手的清军的士兵从大营中走了出来,在德州一共俘虏了五千多镶红旗汉军,五百正蓝旗满洲兵和蒙古兵。

    献俘仪式上自然不能全部拉出来,于是便选出了一千人进行游街示众,俘虏们光溜溜的脑袋和头上那一撮金钱鼠尾辫尤其显眼。

    清初的满清的发型和清末时大有不同,脑袋几乎全部剃光,只有头顶有一块铜钱般大小地方,梳成了老鼠尾巴的样子。

    俘虏兵刚刚拉出来时,先前见过清军的还有些害怕,但随着人群中不知道谁喊了一句:“打鞑子!打死这帮畜生!”

    两年前被围城支配的恐惧和被害亲人的面孔,纷纷浮现出来,人们立即群情激愤起来,纷纷捡起地上的石块砸了过去。

    朱慈烺看到这一幕,想起来前世看到电视剧上,百姓纷纷向罪犯投掷烂菜叶和鸡蛋,原来都是不合乎常理的。

    这个时代百姓疾苦,哪有菜叶和鸡蛋去砸犯人,一般都是用些土块石块,当然也有不少捡起大粪扔过来。

    在百姓的打击下,这些游行的清兵可被砸惨了,一个个被砸的头破血流不说,有些身上还都是大粪,臭气熊天。

    满洲兵哪里受过这种委屈,一个个龇牙咧嘴的怒视百姓,有的甚至想冲向人群,被押解的明军拿着鞭子狠狠的给抽了回去。

    石延柱作为镶红旗都统,自然是要亮相的,和一帮清军将领一起走到最前面,背后插着牌子,写着他的职务和姓名。

    动了城门之前,明军勒令所有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