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开局被闯贼俘虏,我朱慈烺不服! > 第213章 夔门保卫战(一)

第213章 夔门保卫战(一)(1/2)

    见炮弹无法震慑人群,秦翼明即刻命令停止炮击,献营的进攻浪潮不知将持续多久,如今自然需能省则省。

    失去了炮火的威慑,人群在沼泽中的行进速度加快了不少,终于艰难地抵达壕沟边缘。

    此时,他们却进入了明军弓箭的射程范围内,密集的箭雨朝着人群倾泻而下,效果竟比火炮更为显着。

    壕沟前的人如同被收割的麦子般,成片倒下,而后继者不断填补上前。

    献营根本无视前锋百姓的死活,不仅没有任何掩护措施,反而持续逼迫人群向前冲锋。

    明军阵中,弓箭手轮番上阵,不断朝前射击,冲锋的人群顶着箭雨,将前方的尸体与沙袋一同填入壕沟中。

    不到半个时辰,壕沟几乎被填平,献营士兵终于杀了上来,踩踏着百姓的尸体蜂拥而上,前排士兵以盾牌掩护,后排弓箭手则开始反击。

    在盾牌和弓箭的严密掩护下,战线稳步向前推进,站在后方指挥的秦翼明,终于望见江面上献营舰队的影子。

    献营的舰队由抢劫长江沿途的各种官船和民船组成,虽然船只大小不一,但都是专门适用于长江航行的船只。

    此刻,风向正顺,船只无需纤夫拉动,即便逆流而上,也能全速前进,打头阵的是经过特别改造的乌哨船,它们如同江上的箭头,破浪前行。

    船头铁制,仓内装满火油,是专门用来破明军的拦江铁索所用,每船有五人奋力划桨,借着风势快速就撞向了前方的拦江铁索。

    铁索封江,是唐代开始惯用的作法,其破解之术,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就是以火攻烧红铁索,在拉至江中。

    经过江水骤冷致铁索脆裂,便开破开江索,长驱直下,明军立即朝着江中开炮,试图阻止乌哨船的进攻。

    乌哨船不远的距离之后,便是跟随的福船,船头都架设了火炮,甲板之上也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湿沙,能起到防止火攻的作用。

    就在明军集中火力攻击乌哨船时,献营福船和一些改装船上的火炮突然开火,炮弹呼啸着朝明军炮台飞来。

    明军阵地上硝烟弥漫,有的士兵被炮弹击中,惨叫连连,秦翼明眉头紧皱,献营果然拥有不少火炮,一定要尽量击沉献营船只。

    此时,岸上的献营士兵趁着明军被炮火压制,攻势更猛,如潮水般向前进攻,有的终于冲到了阵前,等待他们的是白杆军精锐。

    白杆军之所以叫白杆军,是因为其使用的白杆钩镰枪,是用白蜡木为杆,上配有刃钩,可刺,可钩,可砍,钩环相连时,还可以作为攀爬工具。

    冲上的来的献营士兵,还来得及攻击,就被盾牌后身处的钩镰枪,要不钩腿,要不刺喉,给阻挡在盾阵之外。

    而江面上,几艘乌哨船在炮火中被击中起火,但仍有几艘顽强地冲到铁索前,船上的士兵点燃火油,将燃烧的乌哨船死死抵在铁索上。

    铁索在高温下逐渐变红,发出“滋滋”声响,秦翼明深知铁索一旦被破,献营船队将长驱直入,局势将更加危急。

    他当机立断,命令身边的传令兵:“速调水师支援江面,一定要守住铁索!”

    而此刻,南岸的山丘之上,五千献营孩儿兵已经从前方柚子坪登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打算在崖壁之上袭击明军。

    这里的山路只有一条,论起攀岩能力,纵使孩儿兵身体灵活,也无法和生活在山区的白杆兵相比,所以很快进入了白杆兵的埋伏。

    峭壁之上,白杆军利用藤篮悬空,手持弓弩,朝着孩儿兵射击,山道之上,也有五百白杆兵,结阵迎敌。

    狭窄的山路之上,白杆军的钩镰枪发挥了极大的优势,五千孩儿兵都是孙可望培养的死士,作战异常凶狠,虽然落于下风,但依旧拼命向前冲。

    鲜血顺着狭窄的山道流了下来,如同瀑布一样,纵使扼守山路的白杆军精锐,但是架不住对方的人数是己方的十倍。

    艰苦支撑半个时辰之后,便被孩儿兵突破,防守夔门的总兵力有限,秦良玉只能将重兵集结于翟塘关白帝城一线,根本派不来援兵。

    突破南岸山顶防线之后,孩儿兵也付出了接近一半的伤亡,稍作休整之后,便向前方继续进军,往毛儿坪上方赶去。

    江面之上,明军的三艘福船也赶来支援,船头上配备的是几门中样弗朗机炮,径直的就朝着献营船只开火。

    铁弹呼啸而出,又击沉了几艘火船,而其船身在下坡的急流之下,重重的撞在了铁索之上,船上的明军士兵,继续用火箭和火铳攻击着火船。

    不少火船收到攻击之后,要么船上的士兵被射死,要么被火箭,击中火油缸,还未到铁索就燃烧起来。

    献营一艏大型福船之上,李定国站在船头,手持单筒望远镜看着这一幕,然后下令道:“红夷炮准备,目标前方官船!”

    献营攻破武昌时,李定国将城头的十门红夷大炮全部分别装上了船,替换了船上原本的弗朗机炮,就是为了入川时,攻坚使用。

    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