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佛缘盛世耀明章 > 第194章 七日发酵,百年世家最后的挣扎

第194章 七日发酵,百年世家最后的挣扎(1/6)

    仅仅七日!

    长安司隶衙门前的青石板路,已被汹涌而来的车马人潮碾得发烫。大汉十三州的豪族巨贾、世家贵胄,乃至万里之外的异域行商,如嗅到血腥的鲨群,将这座威严官署围得水泄不通。

    天光初破云层,爬上朱漆大门鎏金的兽首门环。门前早已是沸反盈天:高头大马不耐地打着响鼻,镶金错银的马车轮毂在石板上碾出刺耳的嘎吱声,马夫粗粝的呵斥此起彼伏,世家豪奴腰间悬挂的玉佩在推搡中叮当作响,汇成一股喧嚣的洪流。

    那景象,恰似春潮决堤,势不可挡。

    子墨于长安司隶衙门召开的“司隶七郡经济发展大会”,如同一块万钧巨石轰然砸入深潭,激起的千层浪涛不仅席卷了整个大汉帝国,更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每个驿站的驼铃声中回荡,最终掀起了波及四海的滔天巨浪!

    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只轻轻拨动了一下,便撩拨得天下逐利者野心如野草般疯长。

    衙门外墙上,那张宣告一千余间商铺招标的告示,边角早已被无数双贪婪的手摩挲得卷起毛边,在阳光下泛着油光。

    这哪里是告示?分明是点燃财富野心的引信!

    穿绸裹缎的豪商踮着脚尖,眼中精光四射;

    粗布短打的市井小民攥着积攒多年的碎银铜板,指节捏得发白,眼神里是孤注一掷的渴望,都盼着能从这场空前的财富盛宴中,狠狠撕下一块肥肉。

    长安城,这座古老的心脏,正在子墨的蓝图下经历着脱胎换骨的剧变。

    他时常伫立长乐宫阙之巅,俯瞰脚下。

    旧城区,往日的喧嚣已被死寂取代,徒留断壁残垣在风沙中呜咽悲鸣;

    不远处,新城区的夯土声却如惊雷般此起彼伏,工匠们正将一块块刻着“司隶监造”印记的青灰色城砖,垒筑成崭新的、高耸的城墙。

    改造尘埃落定,除原有商铺得以返迁,其余平民的破败居所尽数推平,百姓被妥善安置至司隶衙门规划的新区。

    这一番雷霆手段,生生在长安腹地催生出三千余间金贵的商铺!

    子墨深谙平衡之道。为确保七郡四十八县雨露均沾,他大手一挥,从中划出一千间,平均分予各郡县。

    狼毫饱蘸浓墨,他在竹简上一笔一划写下铁律:

    从经营范围到货物品类,条条框框,森严如军令。

    墨迹未干,便有郡县官吏如捧圣旨,怀揣文书,星夜策马,狂奔回属地筹备。

    这,是点燃司隶七郡四十八县地方经济的火种!

    剩余的两千间商铺,子墨心中早有丘壑。

    一千间,面向天下商贾,竞价拍卖!消息甫出,富商巨贾们便红了眼,如同嗅到血腥的狼群,一场不见硝烟的厮杀在报价声中疯狂上演。

    另一千间,则作为关键棋眼,牢牢嵌入长安城整体商业格局的筋骨之中,为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配套。这步棋,稳稳扼住了长安商业的命脉。

    辰时,司隶衙门正堂。

    铜漏滴下第七声清响,子墨的办公大厅已喧腾如闹市。鎏金烛台跳跃的火光,将攒动的人影扭曲放大,投在精雕细琢的屏风之上,恍若群魔乱舞。

    最先闻风而动的,是那些盘踞一方的刘姓蕃王。

    广陵王刘荆玄色披风猎猎作响,大步流星跨过高高的门槛,身后随从抬着的沉重箱笼,在光洁如镜的地面上拖出刺耳的刮痕;楚王刘英腰间的玉珏随着步伐撞击,清越之声难掩其志在必得的锋芒。

    紧接着,济南王刘康,淮阳王刘??,沛王刘铺,中山王刘焉等一干蕃王先后而至。

    子墨端坐主位,指间随意把玩着一尊冰冷的青铜镇纸,待对方献上足以装满十驾马车的奇珍异宝,才唇角微勾,挥毫赐下十间位置绝佳的铺面契书。

    那墨迹在烛光下流淌着幽暗的光泽——一份昂贵的人情,就此交割。

    紧随其后,是风尘仆仆的异国使团。

    大月氏使臣的胡服沾满塞外沙尘,波斯商人头巾上硕大的夜明珠闪烁不定,乌桓使者身披华丽貂裘……谈判桌上,拍案声、抚须长笑声、压低嗓音的激烈争论声不绝于耳。

    数轮唇枪舌剑,直至对方咬紧牙关,应允完全遵循大汉律法与交易模式,这些远道而来的国家才终于每家换取了十间商铺的特权。

    子墨掂量着手中新增的异域货品名录,满意之色掠过眼底——长安的市场将更加绚烂,而他的府库,已然盆满钵满。

    真正的风暴,此刻才降临。

    当由大汉十二家根深蒂固的百年世家组成的商会代表踏入正堂时,空气骤然凝固。

    子墨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头一份由“含笑”密报的情报竹简边缘,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他心知肚明,这些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庞然大物,才是他改革路上最终的巨兽。

    太原李氏:自武帝盐铁专营以来,明有律法,暗有乾坤。

    他们凭借荫庇的部曲、门客,如同巨蟒般盘踞在司隶校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