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伊籍拱手上前道:
“主公,在下认为不妥!”
“机伯说来!”
“吕布昔日虽有背信弃义之恶名,但自其出逃下邳以来,北上青州,之后攻伐冀幽并。其所到之处也算秋毫无犯,且其所辖之地,民心归附,商贾繁茂。虽那檄文之中说吕布娶鲜卑之女盖属实情,但其勾结外族,谋我大汉河山,却并无凭证!且据某所知,吕布非但没有勾结外族之实,却有斩杀了鲜卑轲比能之功!其手下大将也阵斩了乌桓蹋顿!何况,那日邺城大婚之时,吕布对我主尤为关心,还曾一度提醒我主提防曹操……”
自邺城有过一面之缘后,伊籍就对吕布有所改观。
不得不说,有了高启强的心志,外加吕布勇武的形象,整个人格魅力还是很高的。
“机伯之言也不无道理!吕布昔日虽说反复,但他既能如此待我,我岂能落井下石?……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主公以仁德治天下!既然昔日吕布于我有恩,其又并非檄文所说之大汉叛逆,主公不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拒曹而助吕!何况曹操远在襄阳,奈何我主不得,若来日吕布能大破曹操,也不失为我主争霸天下之一强援啊!”
刘备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机伯说的是!”
说着话,刘备转向诸葛亮,
“未知孔明可有高见?”
诸葛亮摇扇笑笑道,“主公欲争霸天下否?”
刘备被诸葛亮问的一头雾水,“匡扶汉室,去除奸佞,乃我刘备之夙愿也!”
诸葛亮点点头,
“既是如此,在某看来,曹操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大逆不道,但此檄文却是以天子之名义所发,主公若视若无睹,甚至悖逆之,必会招得不忠之名!虽说曹军距我武陵甚远,但孙策新进受封徐州牧,来日曹操一旦助之钱粮军士,着令孙策南下伐我,孙策必不违逆!如今我武陵初定,虽说兵士粮草已有一战之力,但若此时与江东交战,依然实力悬殊!倒是这一切便将化为乌有!那还何谈争霸天下?”
刘备听完也凝重的点点头,“此节我也想到!”
“可若我主听任曹操之号令,助其一同伐吕,确实有损主公仁德信义之名!”
“那依卿之见……”刘备困惑,不知诸葛亮何意。
“哈哈哈,”诸葛亮突然大笑,然后近身低声道,
“曹操与吕布皆具枭雄之姿,任其一方得胜,必将一改如今之格局——曹操胜则进击河北,吕布胜则南下中原,二者无论谁独大,皆会对我军形成"鲸吞之势"。故当以"制衡"为要:或令其两败俱伤,或助弱势一方延续对抗,方为上策。”
“主公可遣一善战之将,假意应曹操之召共伐吕布。明面上遵从其调遣,实则令其"阳奉阴违"——行军时缓进迟滞,交战时虚张声势,必要时更可暗通吕布以为内应!此计既可保全我方实力,又能借曹操之力消耗吕布,若操作得宜,或可坐收"鹬蚌相争"之利。”
说完之后,诸葛亮又起身朗声道,
“如此,既不损我主仁德之名,又不会招致兵祸之灾!”
刘备大喜,“先生此言令我茅塞顿开!”
随即又皱眉道,“那我派谁前往合适呢?”
诸葛亮略一思索,“三将军嫉恶如仇又过于耿直,依某所见,关将军最为合适!”
“正是如此,先生之见与我不谋而合!”刘备笑道,“我这就找云长商量此事!”
“主公且慢!”诸葛亮略微迟疑,“关将军文武兼备,确实为最合适之人选,只是此去可否放心?”
“先生是说此去有危险?”刘备不解,
诸葛亮摇摇手,“以关将军万人敌之手段,相信无人能奈何之!在下是说,万一有人爱惜将军之才,以金银美女等贵重之物贿其心……”
刘备知道诸葛亮什么意思了,他笑着摇摇手:“先生不了解我这二弟!我二弟天下无敌,又忠义无双!我与他有八拜之交,其必不会付我!先生安心便好!”
“如此……甚好!”
————
徐州,下邳城。
政厅内,孙策手中也紧攥着那张讨吕檄文。
鲁肃、吕蒙、凌统、徐盛等人则侍立台下。
“这曹贼忒也可恶!”孙策望着手中的檄文,恨恨道,
“他以为封我一个小小的徐州牧便可对我发号施令?!他让我发兵北上,我偏要挥师西进!他让我打吕布,我偏要去打他许都!”
鲁肃皱眉,吕蒙则一脸担忧。
“主公还望三思!”吕蒙拱手上前劝道,
“此时谯县屯有重兵,我军若贸然西进,莫说攻打许昌了,怕是打谯县都吃力!”
“你是说我打不过个曹真?!”孙策虎目圆睁。
“子明并非此意!”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