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九点,最后一批客人离开后,李明和张强开始清点今天的收入。
“李哥,今天一共收了三百二十块。”张强兴奋地报告着数字。
“不错,比预期的要好。”李明也很满意,“看来这个生意有搞头。”
“那是,咱们的设备好,服务也好。”张强拍着胸脯说,“以后生意肯定越来越火。”
李明点点头,心里盘算着后续的经营计划。台球厅算是开了个好头,但这只是开始,还需要慢慢经营才能做大做强。
“明天你在这看着,我要去市场收货。”李明对张强说道,“有什么事就给我打电话。”
“放心吧李哥,我一定看好店。”张强拍着胸脯保证。
两人收拾好东西,关了灯锁了门。走在回家的路上,李明心情不错。虽然今天遇到了点波折,但总算是化险为夷了。而且通过这件事,他也更加明白了朋友的重要性。
台球厅开业一周后,生意逐渐稳定下来。李明把主要精力重新投入到收旧货上,张强则负责看店。两人配合得很默契,各司其职。
这天上午,李明正在市场上看一批老家具,手机突然响了。他看了看号码,有些陌生。
“喂,您好。”
“请问是李明李老板吗?我是市文化局的王局长。”电话里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
李明一愣,文化局的局长怎么会找自己?
“王局长您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我听朋友介绍说你对古董字画很有研究,现在有个事想请你帮忙看看。”王局长的语气很客气。
“您太客气了,我只是略懂一二。”李明谦虚地说道。
“我们下属的博物馆最近在整理库房,发现了一批老的书籍和字画,年代比较久远,但我们的专家对这批东西的价值拿不准主意。想请你过来帮忙鉴定一下。”
李明心里一动,博物馆的东西,那可都是好货。即使不是什么珍品,也绝对有收藏价值。
“王局长,我什么时候过去合适?”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今天下午怎么样?”
“没问题,我下午就过去。”
挂了电话,李明心情有些激动。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博物馆的东西,平时根本见不到。
下午两点,李明准时来到市博物馆。这是一座老建筑,青砖灰瓦,很有历史感。门口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
“您就是李老板吧?我是王局长。”中年人主动上前握手。
“王局长您好。”李明也伸出手。
“走,我带你去看看那批东西。”王局长领着李明往里走。
博物馆的库房在地下一层,里面摆满了各种文物和资料。王局长带着李明来到一个房间,里面堆着十几个木箱子。
“就是这些东西,都是从一个老收藏家那里征集来的。老人去世后,家属捐给了博物馆。”王局长介绍道,“但我们的专家看了,觉得价值不高,想处理掉腾地方。”
李明点点头,开始仔细查看这些箱子。第一个箱子里装的是一些线装书,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虽然有些破损,但保存还算完整。
第二个箱子里是一些字画,李明拿起一幅仔细端详。这是一幅山水画,纸张已经发黄,但笔法很有功底。
正当李明专心鉴定时,门口传来说话声。
“王局长,听说有人来看那批破烂?”
李明抬头看去,只见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走了进来。这人戴着金丝眼镜,穿着西装,一副学者模样。
“哦,刘教授,你来了。”王局长连忙介绍,“这位是李老板,专门来帮我们鉴定这批东西的。李老板,这位是大学的刘教授,文物鉴定专家。”
刘教授上下打量了李明一眼,语气有些不屑:“年纪轻轻的,能懂什么?”
李明没有理会他的态度,继续查看手中的字画。
“王局长,我早就说过了,这批东西都是破烂,没有任何收藏价值。”刘教授摆摆手,“赶紧处理掉算了,占着地方。”
“刘教授,你再仔细看看吧。”王局长有些为难。
“看什么看?我研究文物三十年了,什么好东西没见过?”刘教授不耐烦地说,“这些东西都是民国时期的地摊货,一文不值。”
李明这时候开口了:“刘教授,您确定这些都是地摊货?”
“当然确定。”刘教授傲慢地说,“小伙子,不是我小看你,这行水很深,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
李明笑了笑,没有反驳。他继续翻看着箱子里的东西,突然,一幅字画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是一幅花鸟画,画的是几只麻雀在枝头嬉戏。乍一看确实很普通,但李明注意到画上的印章和题款,心里不由得一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