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鉴宝:我能穿越到70年代 > 第236章 避嫌

第236章 避嫌(1/2)

    其中有几件比较特殊,需要专业鉴定来确定价值,这关系到量刑标准。”陈建国解释道,“但我爸的一个学生牵涉其中,所以不能参与鉴定。”

    韩云逸明白了,这确实需要避嫌。“可是我只是个收古董的,能行吗?”

    “韩大哥,我昨天回去跟我爸说了您的事,他说能在这行混的都有两把刷子。再说,这次来的专家还要几天才到,您可以先看看。”

    韩云逸想了想,点头同意了。反正也是帮忙,而且他对自己的鉴定能力还是有信心的。

    下午,韩云逸跟着陈建国来到了省城。这是他第一次来省城,繁华程度确实比他所在的小城市强不少。

    在文物局的一间会议室里,韩云逸见到了那几件需要鉴定的文物。一共五件,包括两个瓷瓶、一个青铜器、一块玉璧和一幅字画。

    韩云逸仔细观察着每一件文物,心中暗暗吃惊。这些东西如果都是真品,价值绝对不菲。

    “这个青铜鼎应该是西周时期的,从铭文和器形来看,应该是祭祀用器。”韩云逸指着青铜器说道,“这两个瓷瓶,一个是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仿品,工艺精湛但不是官窑正品。另一个…”

    他拿起另一个瓷瓶仔细端详:“这个有问题,应该是现代仿品。”

    陈建国在旁边认真记录着韩云逸的话。其他几个工作人员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这块玉璧年代比较久远,应该是汉代的,质地是和田白玉,保存完好。”韩云逸继续说道,“至于这幅字画…”

    他展开字画仔细观察,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怎么了?”陈建国问道。

    “这幅画有些奇怪。”韩云逸指着画上的印章,“这个印章的朱砂颜色不对,而且纸张的做旧痕迹太明显。应该是现代仿品,但仿制水平很高。”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几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陈建国,专家到了。”为首的一个领导模样的人说道。

    陈建国连忙起身:“王局长,这位是韩云逸同志,刚才已经对文物进行了初步鉴定。”

    王局长点点头,然后介绍身后的几个人:“这几位是从京城博物馆来的专家,李教授、张研究员、刘副馆长。”

    几个专家看了韩云逸一眼,眼中明显带着轻视。一个年轻人,能有什么水平?

    “小伙子,你刚才说了什么?”李教授问道,语气有些傲慢。

    韩云逸简单重复了一遍自己的鉴定结果。

    李教授听完,摇了摇头:“年轻人,鉴定文物不是儿戏。这幅字画明明是明代的真品,你怎么能说是仿品呢?”

    “就是,这个青铜鼎明显是春秋时期的,不是西周。”张研究员也插话道。

    刘副馆长更是直接:“小伙子,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吧。你们这些收古董的,只会看个热闹。”

    韩云逸心中有些不快,但还是耐心地解释:“各位专家,我觉得我的判断没有问题。这幅字画的纸张…”

    “够了!”李教授不耐烦地挥手,“我们是专业的,不需要外行指导。”

    陈建国看气氛有些紧张,连忙打圆场:“各位专家辛苦了,要不先休息一下?”

    “不用,我们直接开始鉴定。”李教授说着,走到文物前开始观察。

    韩云逸站在一旁,看着这几个所谓的专家装模作样地鉴定。他心中暗笑,这些人的水平实在有限。

    半个小时后,三个专家给出了他们的鉴定结果。

    “这个青铜鼎是春秋时期的,价值约五万元。”李教授首先发话。

    “两个瓷瓶都是明代真品,每个价值三万元左右。”张研究员接着说。

    “玉璧是唐代的,价值两万元。字画是明代真品,价值至少十万元。”刘副馆长最后总结。

    韩云逸听完,忍不住摇头。这些专家的鉴定结果几乎全错。

    “我有不同意见。”韩云逸开口道。

    “什么?”李教授瞪着眼睛,“你还有意见?”

    “这个青铜鼎确实是西周的,不是春秋。从铭文的字体和铸造工艺都能看出来。”韩云逸指着青铜鼎说道,“而且那幅字画确实是仿品,各位专家可以仔细看看印章的位置和纸张的纤维。”

    “胡说八道!”李教授脸色涨红,“你一个收破烂的,懂什么文物鉴定?”

    “李教授,话不能这么说。”陈建国为韩云逸辩护,“韩同志的鉴定很有道理。”

    “有什么道理?他就是个外行!”张研究员也生气了。

    就在这时,门外又走进来一个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陈老!”王局长连忙起身,“您怎么来了?”

    来人正是陈志远。他看了看现场的情况,目光最后落在韩云逸身上。

    “我听建国说有个年轻人鉴定水平不错,特地来看看。”陈志远笑着说道,“刚才在门外听了一会儿,很有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