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一百八十五章 王安石要变法?

第一百八十五章 王安石要变法?(1/3)

    江府,正堂。

    正首,江昭面色平和,口抿清茶。

    下方,一人着红袍,面庞方正,肤色黝黑,身材高大魁梧,体格甚是健壮。

    锐利的目光,坚毅的下颔,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其一身衣袍垢而不浣,面垢不洗,头发蓬乱。

    邋遢的形象,无疑是让人心中生起的好感顿然消失。

    要是不披上红袍,任谁也难以想象这竟然是一位正四品的实权文臣。

    大理寺少卿!

    江昭抬眉,问道:“王少卿执掌大理寺,主司法职责,一向是政务繁忙,特意登门拜访,所谓何事?”

    于他而言,王安石自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可从客观事实上讲,两人并不熟络。

    近些年,两人也就两三次交集。

    一次是“好圣孙”时期,江昭向先帝称述立储之法,王安石恰好入京任职馆阁校勘,两人初次见面,相互礼貌问候,行了一礼。

    一次是为五位宗室授课,作为詹事府詹事,江昭主管宗室的授课事宜,为宗室传授经史、时政之道,王安石负责讲授王道思想。

    两人都是为宗室授课,偶尔也有过一两次见面,相互礼貌问候。

    除此以外,两人并无任何近距离交集。

    说到底,一人是韩系钦定的下一任党魁,一人是文彦博、曾公亮一脉下任党魁的有力竞争者。

    二者都不是一路人,自然不可能有什么交集。

    下首,王安石斟酌道:“近些年,户部账务时常入不敷出,财政已然是出了问题。不知江尚书,有没有关注这一点?”

    江昭点头,仅是一言,他就猜到了王安石为何而来。

    为了改革!

    王安石,的确是难得的改革者。

    “户部账务,入不敷出,已有二三十年之久。”

    王安石目光炯炯,分析道:“单从税收而论,相比起太宗皇帝、真宗皇帝执政之时,税收数额已然是大大增长。特别是商税,已是达两千余万贯。

    然而,户部却是越发入不敷出,究其缘由,无非是消耗太多。关键点,就是冗兵、冗官、冗费问题。”

    江昭不置可否,问道:“王少卿,就是为此而来?”

    “正是。”王安石面色郑重:“江尚书为官家信臣,想必也能察觉出官家乃是胸有宏图大志之人。”

    “自太祖皇帝创下基业以来,已有百年国祚。其间,实在有太多贪腐之事。”

    王安石从袖中一掏,一页宣纸,以及一沓账簿被拖了出来。

    他伸手一扬,一沓账簿就递了过去:“截至目前,吏部登录在册的官员已有二万四千余人,小吏更是不知几何。两京一十四路籍兵更是达百十万人。

    单是官员、籍兵一年的消耗,便是两千余万贯钱财,几乎是商贾一途的全部赋税。”

    王安石痛心叹道:“士农工商。士人不赋税,巧工赋税少,唯余农、商是赋税的大户。可商贾辛辛苦苦一年的赋税,竟是堪堪只够官吏、士卒一年的消耗,何其吓人?”

    “逢此时节,若不思变,便是亡国之兆。”

    江昭目光微扬,这是真敢说啊!

    王安石继续道:“江尚书外放三年,曾有熙河开边之举,料来定是有胸有大志之人。”

    “近来,王某转辗反侧,彻夜难眠,心下有意效仿商鞅改革弊政,中兴江山社稷。”

    “不知江尚书,亦有改革弊政的气魄否?”王安石举目望去,激动之色难掩。

    男子汉大丈夫,谁不想名垂青史?

    不管是从为公为国的角度,亦或是为私为名的角度,他都要改革!

    “改革弊政?”

    江昭念了一声,沉吟道:“若是该改,自然会改。”

    话音未落,王安石面色大动。

    江昭是谁?

    礼部尚书,先帝、新帝的信臣。

    要是他都肯改革,那实行新政的可能性无疑大大提高。

    稳啦!

    话音一顿,江昭安抚道:“然,改革之策并非易事,凡事都得从长计议。”

    一瞧王安石激动的面色,江昭就知道他心中已经憋了许久。

    甚至,可能都已经拟定出了不少新政的政令。

    不过,改革并非是过家家,万事都得以慎重为主。

    否则,一旦适得其反,便会使得处境更为艰难。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本意自是上佳。

    可事实就是,变法过程太过急切,甚至滋生为党争。

    顺应变法者,无论有德才否,都是一步登天。

    不顺应变法者,即便再是沉稳持重,也是贬谪下放。

    这样的做法,结局就是滋生一批“改革派贪官”。

    借着改革之名,捞得比谁都狠。

    一场改革,百姓可谓是越发苦楚。

    就连王安石的名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