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倒计时90天:华夏进入一级战备 > 两百一十七、深入地底

两百一十七、深入地底(1/2)

    这一次测试持续的时间比所有人预想的都要长了很多。

    当地龙三号也因为机械疲劳而终于卡在地下动弹不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天的时间。

    早在第二天一开始,地龙一号就因为电池出现故障而停机。

    地龙二号要好一点,但是也就多持续了半天的时间,还不算期间多次从上方干预并重新连接缆线。

    而地龙三号,确实无愧于最高成功率的预测,一直到了第三天结束才彻底失去动力。

    三位早已疲惫不堪的操作员连带着被困在地下的地龙飞船一起被挖掘出来,并第一时间送往设计中心进行下一步的改造。

    “万院长,这是我们最新的改造方案。”李建设将两份新的图纸传给了万院长。

    只见原来的三种地龙飞船只剩下了两种,除了改变不算大的三号以外,一号和二号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看上去就像是两者混在一起的型号。

    “单独电池和只靠线缆供电的可靠性还是太低,经过测算,我们决定取消地龙一号和二号,直接生产地龙一号改。”

    “它就像是将一号和二号综合起来,既携带电池组,也靠线缆供电。”

    “因为本身就是电力推动,改造并不复杂,只是在一号后面加上了线缆供电部分。”

    “原来的电池组适当缩小,只保留足够单程使用的电量,而在下潜的整个过程中通过线缆供电。”

    “抵达预设目标后,线缆可以直接断开,这样地龙一号改可以直接掉头通过电缆所在路径直接返回,将未知风险降到最低。”

    “同时,我们还在线缆的节点位置加装了大功率无线供电系统,只要地龙一号改靠近线缆五米的距离,就可以进行紧急充电。”

    万院长仔细翻阅着图纸,“这个方案确实更稳妥,不过,无线供电系统的可靠性验证过了吗?”

    李建设点点头:“我们做了三次地面模拟测试,在五米范围内充电效率能达到75%,足够应急使用。”

    “另外——”他调出另一组数据,“由于不需要考虑返回需要的长度,线缆可以进一步加粗,抗拉强度比原来提升了40%,更不容易出现问题。”

    “虽然也导致降低了弯折性,但是无论是结实程度还是抗卡性能,都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通过测算,地龙一号改的成功了超过了百分之八十,已经接近三号的初始形态了。”

    “非常好!”万院长的眼睛亮了起来。

    “生产方面有没有问题?这种改造会不会导致时间上来不及,任务时间还是很紧的。”

    “不会。”李建设很肯定。

    “技术都是现成的,而且本身制约我们生产速度的就是地龙飞船的钻头和动力部分。”

    “其它组件,像是线缆和船体都可以通过其它工厂完成,改造并不会多花时间。”

    “很好,我这就去向中枢汇报,他老人家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这个成功率,我们的战士们能够少牺牲多少啊!”

    万院长一高兴就准备直接连线中枢,可是立马被李建设给叫住了。

    “万院长,我们现在马上就要进行真正的深度实验。”

    “既然要向中枢汇报,还是等实验结果出来以后比较好吧?”

    “正好也一起看看我们关于地龙三号的改进,还有根据目前的资料专门设计的新的计划实行方案。”

    “相信我,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惊喜。”

    ......

    很快,坤與六号的实验场地上,三艘地龙飞船再一次做好了准备。

    这一次的地龙飞船是由两艘地龙一号改和一艘地龙三号组成的队伍。

    根据现有的设备和地下资料,它们将以两艘地龙一号在前,地龙三号在后的顺序进行深钻。

    凭借特制线缆,地龙一号可以无视大多数突然出现的特殊地形,尤其是会导致飞船陷落甚至掉落的情况。

    而地龙三号则跟在其中一艘一号的后面,根据情况及时调整下钻的路径。

    如今的地龙三号增设了三条特制的救援通道,分别在两侧和尾部,可以在危急时刻对另外两艘飞船进行救援。

    而在整个下钻过程中,由于深度增加,大量岩层的阻碍,线控的地龙一号改还好,地龙三号一旦超过一定的深度,就很难与地面联络。

    只能通过特殊的量子雷达来确认目标的位置与方向,同时确保自身不会出现偏移。

    这时线缆连接的地龙一号反而可以充当一个信号中转,让其保持与地面的沟通。

    正因为如此,三艘地龙飞船必须保持始终处于一个很接近的距离。

    随着实验开始的指令下达,三艘地龙飞船同时启动,钻入坚硬的地层。

    这一次的测试深度设定为地下六十千米——计划中的实战环境。

    监控室内,万院长紧盯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流,李建设站在一旁,时不时调整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