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唐钓鱼人 > 第177章 贞观,你好

第177章 贞观,你好(2/3)

,我必定要把庄子上娃子教好。”做先生让孙韬有种很奇特的感觉,当了好些年的学生,突然做了先生,多了一种责任感。

    每当看到有的娃子不好好读书时,孙韬就想到自己年幼时,不好好读书被大姐打的情形,当时很怕大姐,现在总算理解了大姐。

    每天家里热热闹闹,常有葛三爷的好友来访,此时葛明才知道父亲大人果然交游广阔。或许跟葛三爷升官也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散官没有任何实权,但是级别在那里摆着呢。

    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正五品上的级别,几乎可以藐视州府诸多长官了,富在深山有远亲嘛。

    唐代春节假期可比后世长多,从年前到正月十五,足足将近二十天。这个也说明了是风俗、文化的必然,古人比后世人更加注重过年。

    正月十五,古人称之为上元节,这是古人的“情人节”,这一天很多单身男女都出出来逛逛花灯,有模样周正的很容易就被谁家男子看上,一番打听之后就请了媒人说亲。

    说起来葛明的大哥葛粮,跟大嫂孙氏就是这么认识的,这可比后世的相亲角靠谱多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底好不好?葛明觉得这事还算比较靠谱,古代更加注重门当户对,这样两家人都过得轻松一些。关键还在于,财力相当时,生活习惯相差不会太大,有多少人相爱容易相处难,说到底不就是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吗?生活习惯上的不同,本质上不就是财力上的不同吗?

    虽然今天晚上的灯会上花枝招展的小娘子跟葛明无关,毕竟刚刚十一岁而已,但是还是想出门见识一番。小县城实在太平静了,总算是有热闹可看了,打算吃过了汤圆就出发。

    正月十五,后世还俗称元宵节,有的地方也叫小年,好像只有在这一天,南北在吃食上总算暂时统一。不管是叫元宵还是叫汤圆,吃的都是这种象征团圆,甜甜的食物。

    元宵这东西比好多食物都好做,对葛明来说自然更是不在话下。准备一点核桃仁、芝麻,碾碎之后加点饴糖、猪油,擀面杖擀成片,放到屋子外面一会就冻硬了,然后切成小块馅料备用。

    上好的糯米粉放到笸箩里,馅料蘸点水在糯米粉中摇起来,这个就是传说中的摇元宵。有的地方是把糯米粉和面,如同包饺子一般把馅料包进去,其实还是这个东西。

    用过了晚饭,一家人吃又过了汤圆,天色不过刚刚变黑而已,此时就可以出门观灯了。

    葛明自己出门,家人是不放心的。大哥想去没得去,都已经结婚了,大嫂也有孕在身,还敢出门凑热闹?

    于是二哥葛仓跟着葛明,还有丁香、小猴子几个小跟班,几个娃子比葛明更加兴奋,这种热闹一年才一次而已。

    葛明关于上元节灯会,想象了很久。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这将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古诗词不能用后世白话翻译,不然就少了意境。

    在葛明看来,在有宵禁的古代,有这么一天晚上,街上到处都是各种五颜六色的灯火,满大街的小姑娘穿着漂亮的衣服,笑语盈盈的一身喷香,这你要是还闷在家里,纯粹是脑袋里面长包了。

    在二哥葛仓的带领下,几个娃子兴奋无比。灯会就在衙门所在的西大街,这条街现在是全县最繁华的地方。

    葛明真的想象了无数次灯火辉煌,满大街美女的情形。真的是见面不如闻名啊,等到了西大街顿时大失所望。

    这是什么玩意啊,都不如后世村里死人照亡的纸灯好看,人家的纸灯好歹都弄成九层的。颜色鲜艳不说,灯上还画了不少纹饰,甚至是有一些典故。

    这就是沿街的每家随便挑个灯出来,大家随便看看?再说也没看到什么小美女之类的啊。

    “二哥,这个就是灯会吗?是不是别的地方还有?”葛明对此十分不甘,幻想着是走错了地方。

    “明哥儿,就这里有灯会。怎么?觉得不好看?”

    “二哥,不是不好看,是完全不能看。这也叫灯?还不如点上篝火呢。”

    葛仓挠挠头,说到:“明哥儿,这已经比去年好多了。”

    虽然葛明看不上,但是丁香等人确实比较兴奋,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的。

    葛明确实无比失望,只要是后世人看到应该都会失望。这也不怪葛明,古代写上元节的诗词不少,但是哪一首都是在大城市写出来的,临渝这种小县城自然是比不上的,全县就这么多人口,全都到了县城也稀稀拉拉的。

    再说这才贞观元年,好日子还没到呢,有闲钱弄个灯挂出来就算不错了。

    葛明只好随便转转,等到了自家酒楼时,才发现就这里人多一些。食为天挂出来的灯就气派多了,所以围了不少人在看。

    走累了还能进去吃上一碗元宵,这对于古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经历。今天酒楼通宵营业,话说在古代也只有这一天不宵禁。客人们不用着急忙慌,舒舒服服坐着吃上一碗元宵,然后继续逛逛。

    到了这个时候葛明好像有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