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葛明赶紧悄悄的离开厢房,进了院子小声问禄伯。
“禄伯,韬哥儿这是怎么了?”
禄伯轻声笑道:“庄子上的娃子太皮了,孙先生不让老仆动手打,说是能够教好这些孩子。现在怕是体会到娃子难对付了,所以也开始用上了棍子。”
葛明一听差点笑出声,当时孙韬几乎拍着胸脯说要用“爱”感化这些娃子,不愿意用武力,如今还是用上了棍子。打孩子,绝对是传统教育的精髓所在,非常适合大唐人。
几人轻手轻脚进了正房,葛明脱鞋、上炕无比娴熟,丁香烧水泡茶,默契早就养出来了。葛明开始不适应别人服侍,到现在早就适应了。这让葛明有种羞愧感,都是劳动人民,怎么能如此呢?
话说使唤人绝对会上瘾,比钓鱼瘾都大。
禄伯顺便说起庄子上的几个作坊,除了造纸作坊上冻不能开工,其他作坊生意都非常好,做工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过因为庄子上作坊需要保密,养猪的法子需要保密,所以到庄子上进货的只能在村东头守着,村子里的人赶车进去,装好了再拉出来。
葛明心想难怪庄子里没看到多少人,原来都被堵在村外了。
“禄伯,我看是不是在庄子外找块荒地,把几个作坊全都搬过去?要不然庄子里头永远都是吵吵闹闹的。”作坊放在一起如同后世的工业区一般,方便统一管理,关键不影响庄子上的正常生活。
“小郎君说的是,老仆也有这个想法。不能因为作坊耽误娃子们读书,长学问才是大事。”在禄伯看来,虽然庄子上的人赚了不少钱,但是相对于读书来说都是小事。
赚钱只能不能只看眼前,读书的前途就无可限量了,古人对读书的态度远超后世人啊。
“禄伯,那开春了就把这事办了。不过我建议放在村东南,以后窑口肯定要每天点火,不然庄子上每天都要吃烟。”
禄伯听后不住点头,笑着说到:“还是小郎君想得周全,冬天西北风大,夏天东南风小,确实应该放在东南。”
两人又是闲聊了一会,一直到孙韬下课,刘义把孙韬请到了正房。
孙韬进了房间没说话,拿起葛明的杯子咕咚咕咚将水灌了进去。抹抹嘴才说到:“明哥儿,你还知道来?把我留在庄子上不管不顾。”
葛明笑着说到:“小弟这不是来了嘛,不会离家多日想家了吧?那你以后还怎么游学?”
“不是这个问题,你庄子上的娃子太皮了,天天要被气死。”
“那你让禄伯帮你教训教训就是了。”
孙韬看了禄伯一眼,说到:“禄伯下手实在太狠了,可不能把孩子打坏了。”孙韬太善良了,或者是因为小时候念书被大嫂打多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然不忍心下手。
葛明笑着说到:“那你用爱无法感化他们,又舍不得让禄伯教训,你想如何?也不对啊,刚才小弟看着你拿着棍子在厢房里走来走去。”
孙韬无奈的说道:“吓唬吓唬而已。”
“韬哥儿,从上课开始到现在,中间休息了多少天?”
“休息?怎么敢休息,有时间自然用来念书。”
葛明吧嗒着嘴,一个月不休息?这谁受得了?而且上午、下午都要上课,娃子们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韬哥儿,是不是太严格了些?寓教于乐才行,贪玩是娃子的天性,一味读书根本就读不进去,打都未必管用,小弟建议每隔几天就休息一天。”
“寓教于乐?居然还有这种说法?这话说谁的?”葛明差点说是孔圣人说的,一想好像不是。
于是改口说到:“别管谁说的,你看小弟每天上午读书,下午玩耍,功课不是好好的嘛。玩一玩,学一学,反而学的更快。”寓教于乐好像是罗马人说的,这个时代叫大秦。
孙韬说到:“你以为谁都像你一样聪慧早熟?”
葛明笑着说到:“弓弦拉的太紧迟早要断,张弛有度才能长久。读书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讲究活到老学到老,要是不寓教于乐,那任谁读书都是痛苦的。”
“韬哥儿,你年幼时读书痛苦不?”
孙韬挠挠头,说到:“天天被揍,你说痛苦不痛苦?不过寓教于乐这个说法确实新颖,活到老学到老也很有道理,不知道明哥儿还有没有其他手段?”
葛明笑着说到:“这个简单啊,每天上午、下午都是两节课,每节课半个时辰,课间休息一刻钟。每六天休息一天,随便娃子们自己玩耍。韬哥儿,连食为天都是每六天轮流休息一天呢。”
“另外玩归玩,功课不能耽误了,经常考考试鞭策下才行。考得好的有奖励,差的禄伯亲自出手,这样下来应该能有改善了。”
孙韬说到:“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