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父母还有其他人的房间,那就不用着急了,毕竟人都是这样,看到新东西好用才会用,所以不能盲目推广。到时候看到葛明火炕暖暖和和的,那其他人就主动要求了。
写完了信,把信递给了小猴子,嘱咐他明天到了庄子把信交给禄伯。然后又让丁香去找福伯,让福伯派人先给禄伯捎个信。
以前葛家庄子只有五头牛,而且是主家用完了其他家抽签、抓阄用,每家都有不少田地,但是根本就种不过来。
现在就完全不同了,每家有一头牛,鼻子上有的是铁环,有的是藤环,还有牛皮环,虽然这些牛套车拉车不行,但是拖着犁往前走还是可以的。
要是牛有一点不听话,只需要一拉绑着鼻环上那条麻绳,一头大牛就老老实实不敢动了。
庄子上的人都惊奇,也不知道小郎君怎么这么多心思?这草原上的肉牛,简简单单的就成了耕牛。
以前每年到了种地的时候,五头牛,三十户各出两个劳力,先把葛家的千亩良田种上。
今年种麦子跟往年就完全不同,葛家的二十多头牛,加上自己的牛,庄户也不是每家只两个劳力,而是全家老小一起出动。才两天功夫,葛家的麦子就全种完了,然后再开始种自己家的麦子。
主家还有二十多头牛,还可以再借一头过来。自己不过百十亩的土地,也不过两天功夫就全种完了。
要说今年老天还真给饭吃,几场秋雨让土地松松软软的,等到葛家庄子的麦子全都种完了,起码再有个四五天地才会干,看来明年收成肯定不会差了。
其他村子就没有这么多牲畜了,只能靠人来拉,辛苦不说一天也种不了多少地。
于是不少在庄子上做工的,跟庄子上有亲戚的人,看到葛家庄子的麦子早早的种完了,都厚着脸皮跑过来借牛。
也不是葛家庄子上的庄户夹生,几个老头子跟来借牛的亲戚说到:“老头子帮你家种地都可以,牛不能借给你。”牛在古代对于庄户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就是命根子,没人会把命根子借出去。
借牛的也懂的这个道理,心里虽然有些埋怨,但是嘴上不敢说。要是自己有牛,别人来借自己估计也是这套说辞。
看到都不愿意借牛,脑袋灵活的人就找到了禄伯。庄子上做工的人也听说过,主家的这些牛是可以借出去的,虽然没说能不能借给外村,但是都知道葛明心地善良,说不定真的能借到。
禄伯知道葛明见不得别人受苦,所以爽快的把牛借了出去,自然说是葛明同意的,这个举动让在城里的葛明居然名声增加了不少,一时间善良的名声在四里八乡传开了。
几天之后庄子上的人就来给葛明盘火炕了。
别看葛府比较破,但是面积比较大。不管是葛明的西跨院,还是葛仓已经搬回的东跨院,都有不少房间,收拾几间出来盘上火炕就可以了。
让葛明没想到的这次带队的居然是张二黑,也就是禄伯的远房侄子,算起来葛明还是他的救命恩人。要说禄伯还挺会安排的,庄子上的人葛明认识的不多,这个张二黑自然就比较熟悉了,这样交流起来也比较顺畅。
庄子上的施工队来了足足十个人,要是以往可抽出来这么多的人手,但是今年完全不同,因为麦子都种上了,算起来今年就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了。
三辆牛车直接进了葛明跨院,前面两辆牛车上全是上等的青砖。
张二黑看到葛明点头哈腰的说到:“小郎君,禄伯说府里的火炕不使用土坯,所以来之前买了不少上等的青砖。”
别看只是砖头,这个年代可不便宜,因为不是什么人都会。而且此时只有青砖,烧制的难度和工艺比后世的红砖复杂多了,虽然不如红砖结实,但是价格一点不低。
葛明记忆中后世农村老家都是土坯盘火炕,砖头只用在炕沿上,这样火炕会更加结实。不用砖头的原因肯定是有的,自己做的土坯找邻居帮忙就弄好了,根本就不用花钱。
好像还有一个说法,烧的砖头“火气大”,如果用来盘火炕的话人容易身体不适,因为房间里面会比较热。
其实说到底就是穷的,从导热的角度来说砖头确实不如土坯快,这样可以省点柴火。但是砖头保温效果更好一些,晚上火炕烧热之后,等到早上还暖暖和和的,但是土坯的火炕就凉了很多。
不过以前农村人就算不干农活也习惯了早起,土坯火炕还没凉的时候就起床,生火做饭之后又暖和了起来。
可问题在于,砖头铺炕面的话下面的架子缝隙就不能大,这样会影响导热。
还好第三车看到了是方块的土坯,看来青砖只是做支架的,这样确实比土坯结实耐用多了。
张二黑看到葛明正在看第三车的方形土坯,又接着说到:“小郎君,实在是买不到合适大小的青砖,所以只能将就用土坯。禄伯打算找砖窑定制一批,明年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