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困牛山红军纪念碑:镌刻在黔东大地上的精神史诗

困牛山红军纪念碑:镌刻在黔东大地上的精神史诗(2/2)

声音穿透炮火,永远定格在了困牛山的记忆里。

    三、大地的回响:从血色黄昏到精神黎明

    虎井沟的悬崖下,至今还能找到当年战斗的痕迹。当地百姓说,每年清明前后,悬崖上的杜鹃花开得比别处更红,那是红军战士的鲜血染成的。在纪念碑建成前的七十多年里,这段历史靠着口耳相传得以保存。困牛山村的老人杨顺清还记得,小时候常听爷爷讲"红军跳崖"的故事:"爷爷说那天傍晚,他听见山上枪响得像爆豆,后来就没声了,第二天去砍柴,看见悬崖下的树杈上挂着红军的灰布衣。"

    正是这些散落民间的记忆碎片,让历史从未真正被遗忘。2006年,石阡县党史办在开展长征遗迹普查时,收集到37份关于困牛山战斗的口述史料,其中8位老人还能准确指出红军跳崖的具体位置。这些珍贵的素材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修建纪念碑的提议很快得到响应。在选址时,专家们最终确定了能俯瞰整个战场的营盘脑高地——这里既是田海清团长牺牲的地方,也是红军战士最后眺望主力方向的位置。

    2009年9月26日落成仪式那天,天空飘着细雨。当年红六军团老战士王道金的儿子王建国,带着父亲的骨灰来到现场。老人临终前叮嘱:"我没能陪战友们走到底,死后要把我送回困牛山。"当骨灰撒向纪念碑周围的土地时,在场的数百名群众自发唱起了《映山红》,歌声与雨声交织,仿佛在诉说一个迟到了75年的告慰。

    如今,纪念碑已成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超过十万名参观者来到这里。在展厅里,一件特殊的展品引人注目:一块带有弹孔的粗布围裙,它的主人是当年被敌军当作人盾的村民陈大娘。围裙上的血迹早已发黑,但磨损的边缘却记录着另一个故事——当红军战士跳崖后,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将三位幸存的重伤员藏在山洞里,用这个围裙为他们包扎伤口。

    四、精神的传承:永不褪色的信仰之光

    在困牛山红军小学的教室里,五年级学生正在上一堂特殊的历史课。老师用沙盘还原了当年的战斗场景,当讲到红军战士为不伤及百姓而选择跳崖时,11岁的苗族男孩吴承宇突然举手:"老师,他们不怕死吗?"这个问题让课堂陷入沉默,随后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几位80多岁的老人回忆,当年他们的父辈曾说,红军战士跳崖前唱着歌,"那歌声里没有怕,只有硬气"。

    这样的教育正在困牛山常态化开展。当地政府整理出《困牛山壮歌》校本教材,组织学生担任纪念碑讲解员,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永葆活力。2021年,由当地群众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困牛山的回声》在铜仁市巡演,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他们跳下去的是身体,站起来的是精神。"这句朴素的台词,道出了困牛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在纪念碑管理处的档案里,保存着一份特殊的"认养名单"。当地百姓自发认养了纪念碑周围的108棵松树,每棵树上都挂着铭牌,写着"红军精神常青"。78岁的王大爷认养了最靠近悬崖的那棵,他说:"我爹当年亲眼看着红军跳崖,临终前让我替他守着这里。"如今,这些松树已长得郁郁葱葱,像一队列队的士兵,守护着这片浸染着热血的土地。

    2024年10月,在困牛山战斗90周年纪念仪式上,一位特殊的嘉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她是红军战士李福祥的孙女李敏,专程从江西赣州赶来。李福祥当年是五二团的卫生员,跳崖后被树藤挂住幸存,伤愈后辗转回到家乡,却从未对家人提起这段经历。直到整理遗物时,家人才发现了一张泛黄的字条:"1934年秋,困牛山,与战友共赴国难,幸生,永念。"李敏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爷爷,我来看你和你的战友了,你们的故事,我们记住了。"

    夕阳西下时,纪念碑的影子会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虎井沟的悬崖边。暮色中,那抹丹霞红的碑体与天边的晚霞融为一体,仿佛当年红军战士的鲜血仍在大地上流淌。这座纪念碑用沉默诉说着:有些牺牲从未被遗忘,有些精神永远不会老去。当风吹过困牛山的林海,沙沙的声响里,仿佛还能听见九十年前那震撼人心的呐喊——那是信仰的声音,是初心的回响,是永远照亮民族前行道路的精神之光。

    困牛山红军纪念碑,这座矗立在黔东群山中的精神地标,早已超越了纪念的范畴。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信仰与担当;是一把火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递着永不熄灭的革命精神。在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在讲述: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坚守信仰、心怀人民,才能在绝境中开辟生路,在平凡中铸就永恒。这,正是困牛山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