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每个村都建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和健身设施。文化广场成为村民开展广场舞、篮球赛等文体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到傍晚,广场上热闹非凡,充满欢声笑语;农家书屋藏书丰富,涵盖农业技术、文学艺术、科普知识、少儿读物等多个类别,配备专职管理员,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农技培训讲座等活动,为村民提供了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平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下乡”“戏曲进乡村”“非遗展演”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年均演出400余场次。专业文艺团队和民间文艺团体深入乡村、社区,为群众带来精彩的歌舞、戏剧、小品表演;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土家织锦、苗族刺绣等传统技艺,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此外,酉阳还积极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如“酉阳民歌大赛”“摆手舞大赛”等,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培养了众多文艺人才。
同时,酉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20余个,培养非遗传承人150余名。制定了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和保护政策,对濒危非遗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歌、木叶情歌等非遗项目不仅在本地得到有效传承,还多次走出酉阳,登上全国乃至国际舞台,提升了酉阳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土家摆手舞曾受邀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独特的民族舞蹈魅力。
(四)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酉阳逐步构建起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网络。铁路方面,渝怀铁路复线贯穿全境,极大缩短了酉阳与重庆主城、长沙等城市的时空距离,货物运输和旅客出行更加便捷高效,为酉阳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对接东部沿海地区提供了有力支撑。公路建设成果显着,包茂高速、酉沿高速穿境而过,实现了与周边省市的快速通达;县乡道路全部实现油路或水泥路硬化,通村公路、通组公路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公路“组组通”工程全面完成,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同时,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了多条美丽农村路示范线路,将乡村旅游景点、特色产业基地串联起来,促进了乡村振兴。此外,酉阳通用机场正在规划建设中,未来将形成“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重点水利工程。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对阿蓬江、龙潭河等主要河流进行综合治理,新建和加固堤防80余公里,河道防洪能力显着增强,有效保护了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安装净化消毒设备、铺设供水管网等措施,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让农村居民喝上了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同时,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建成了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现城乡供电一体化。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设备智能化水平,采用智能电表、配电自动化系统等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村低电压、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满足了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4G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5G网络在县城和重点乡镇全面铺开,光纤宽带入户率达到95%以上。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建成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应急广播全覆盖,群众能够及时获取各类信息,享受现代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为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生态保护:守护绿水青山的实践之路
酉阳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全力守护武陵山区的生态屏障。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面,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100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00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从60%提升至64.5%。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划定九重山自然保护区、麻旺湖湿地保护区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总面积达500平方公里,对保护区内的珍稀动植物实施重点保护,建立生态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红外相机监测等技术手段,实时掌握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有效保护了云豹、林麝、珙桐、红豆杉等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得到显着增强。
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各级河长定期开展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