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红星报》和编印教材支出。《红星报》是红三军在黔东创办的唯一一张报纸,1934年6月在枫香溪创办。9月15日,《湘鄂西中央分局(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红军报纸以前是‘战士的话’,出小册子,现在改为单张,名‘红星’。”钢板刻印,纸张用黔东名产“皮纸”,油墨自己调制,每期印数100至200份。《红星报》社经费由经理处统一开支。此外,还编印和翻印了许多教材,如《苏维埃小书》、《乡苏维埃》、《苏维埃建设》等等,累计支出近千块银元。
(四)医疗卫生事业支出
采购药品、医疗器械支出。由于是新开辟的苏区,黔东各级苏维埃政府都是白手起家,又由于敌人对苏区黔东革命根据地史
实行“围剿”和封锁,缺医少药既是普遍现象,又特别严重。为了红军和老百姓的健康,特别是为使红军伤病员早日康复,首先在枫香溪建立了红军医院,这所红军医院,创办于1934年6月,是年8月迁至南腰界。为了解决医院缺医少药的问题,一方面在当地购买或接受当地百姓捐赠的中草药,另一方面派出“交通”到外地高价购进西药,贺龙还通过一个外国人从武汉购进了一些医疗器械。财政支付了一笔为数不少的医疗卫生费用。
伤病员安置性医疗支出。红军医院建起后,重危病人得到相对较好的治疗。但是,由于医院规模小,医护人员少,无力收治轻伤病人,于是采取安置性治疗办法,即把较轻的伤病员分散寄托在老百姓家医治,视其伤病情况实行经费包干制,包治疗,包护理,包吃饭,还管营养。有30块银元一个的,也有50块、100块银元一个的,但也有老百姓不收钱,义务医治、护理的。据时任红九师供给部部长兼红军医院院长的董家龙回忆:“1934年8月,南腰界红军医院共收治伤病员1000多人。其中近半数是寄托在老百姓家治愈的。在红军医院附近百姓家治疗的,老乡护理,我们派医生巡回诊治。离医院远的,主要寄托在懂点医疗人家,我们根据百姓家庭经济状况付给治疗费,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多付点,百块大洋一个,经济状况好的,少付点,30块、50块大洋不等。”由此可见,根据地内伤病员医疗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民间医疗支出。各级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十分注重第六章 财政经济建设
对老百姓的防病治病问题,财政拨出专款为老百姓防病治病,穷苦老百姓到红军医院看病一律不收钱。在南腰界,一个姓冉的农民长了疮,本地医生久治不愈,红军医生为他开了刀,病很快治好了,并未收取任何费用。印江凉水井一农民的独生子发高烧,眼看就要不行了,背着小孩跑了10多里请红军医生诊治,董家龙亲自诊治,用上进口针药,五天痊愈,一分钱不收,这位农民硬要叫小孩拜董家龙为干爹。如此事例,举不胜举,红军为老百姓治病,面广人多,其开支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五)赈灾、优抚、赠送和其他支出
赈灾、优抚支出。红军到来之前,兵祸和天灾给黔东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财政中专门列出赈灾款项,使根据地范围内的灾民都能顺利度过难关。1934年5月,红军攻下青塘园大土豪的庄园后,得知这一带因上年天旱,秋粮收成不足五成,农民生活困难,特别是麻青、里基坪犹甚。红军用70多匹骡马运去140多袋粮食分给农民。6月,贺龙率部途经印江沙子坡一小山寨,得知几户百姓的房子被土匪烧掉,无栖身之处,贺龙亲率红军帮助搭茅草棚,每户还发救济款20多块银元。7月,南腰界大地主兼团防头子冉瑞廷趁红军撤离之机,窜回老家,杀害了几十个红军伤病员和游击队员,劫掠砸毁了财物,使这些受害者的家属生活十分困难。红军返回后,贺龙立即叫经理处政府拨款对这些家属进行优抚。8月,贺龙行军途中看到当地一农民患病而死,留下孤儿寡母四人,因无钱安葬死者哭成一团,马上带人前去慰问,临行时,送给这家人银元10块,大米80斤。红军在黔东期间,赈灾范围广,救济面大,虽然具体到每户每人不算很多,但累计起来则是一笔大数,这是根据地用财政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的典型事例。
奖励和赠送支出。奖励,是弘扬正气、激励先进的一种手段,它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而物质的就需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