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贺军长的形象,与百姓心中的想象截然不同。
贺龙住在沙子坡街上文世忠家堂屋,和他同住的,还有年仅十岁的外甥。在日常相处中,贺龙同志态度和蔼,没有丝毫官架子,还十分擅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迅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闲暇时,他最爱同群众围坐在一起,促膝谈心。他讲的那些故事,从自己的革命经历,到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桩桩件件,都让群众听得入迷。谈家常时,他对群众的生活琐事关怀备至,哪家孩子上学难,哪家老人看病愁,他都默默记在心里,想尽办法帮忙解决。
有一天,贺龙听说女游击队员任修福生了儿子,取名“向狗崽”,满心疑惑,便好奇询问缘由。任修福无奈地解释:“穷人家娃儿,取个贱名好养活。”贺龙听后,轻轻摇头,认真地说:“如今穷人就要翻身做主人,得取个响亮又有希望的名字。”任修福夫妇一听,满心欢喜,连忙拜托贺龙取名。贺龙爽快答应,思索片刻后,用红纸端端正正写下“向朝勇”三个字,寓意孩子向着朝阳,勇敢前行,还贴心地送上十余斤猪肉作为贺礼。这份礼物,承载的不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更是对新生命、对穷苦家庭未来的深深祝福。
红三军首次进驻沙子坡时,农民张华安腿部生疮,行动极为不便。一天,贺龙路过,看到张华安艰难的样子,立刻主动上前,亲切地与他攀谈起来,询问他的过往经历。得知张华安过去一直给人帮工,生活困苦,贺龙心里满是心疼。随后,贺龙热情地拉着他,前往官塘红军医务室上药、包扎,还细心叮嘱他三天后再来换药。当时张华安并不知道这位热心的中年红军就是贺龙军长。几天后,当他得知真相时,内心无比震撼,逢人便激动地讲:“贺军长没有一点官架子,心里真真切切装着我们穷苦人呐!”
在红三军的革命征程中,每一位战士、每一个将领,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与黔东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铸就了一段永不磨灭的红色传奇。这段历史,成为黔东人民心中永恒的记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美好生活、为了民族复兴,奋勇拼搏,砥砺前行 。它见证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也成为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篇章,时刻提醒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