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身穿汉末,助刘备三兴汉室 > 第75章 送别和来信2

第75章 送别和来信2(1/2)

    “打击豪强,公平商市,一视同仁,修桥补路。”

    听王安说完,诸葛亮面色一滞,心中想着,这王安是不是和豪强杠上了,走到哪里都是要和当地的豪强斗一斗。

    可若不是这样,却又如何能够打开局面?

    难怪这王安说,要带一支人马南下,怕是心中早就打算这般做了。

    “守义,水利万物而不争,凡事当顺势而为,若强行行势,恐怕会激起更大的反弹。”

    诸葛亮轻摇羽扇,随手拿过几个杯子,放在桌案之上。

    “南中豪强盘踞多年,根深蒂固,急切间难以铲除,强行行事,怕是会深变乱。你可想好如何做了么?”

    “军师放心,这豪强所恃者,土地、人口、钱粮三者,南中豪强则还有一股外力,这些年来,南中产出,还有那些人口奴隶从何而来?不过是南中豪强对附近的部落,实行拉一派,打一派罢了。

    各家又有各自相熟的部落,甚至可以说,他们本就是相互之间结盟,而后挑动部落相互攻伐,这南中的兵器才有出路,而那些奴隶和人口,便是回报。”

    贩卖人口,自古就有,不过好在现在只要这些人的劳动力还有生育力罢了,不像后世,虽然号称文明,但文明的外衣之下,却是更为隐秘和残忍的掠夺。

    “那守义如何做?若是这三点不解决,老夫可是不会派人前来的。”

    糜竺虽然觉得王安不错,背后的大腿也足够粗,可眼下派人前去南中之地,实在是太过冒险了。

    “建宁雍氏、永昌吕氏、牂牁朱氏,三家盘踞南中多年,又多和南中部族交好,可谓一呼百应,随便便能召集数千人马,你带着一营人马南下,怕是多此一举。”

    诸葛亮也说道,他与法正参详过,如今的南中,最好的办法就是慢慢分化瓦解,这才是最上策。

    带兵进入,只会让他们引起警觉。

    王安听诸葛亮这般说,心中明白,可一想到自己的安危,还是坚持。

    “两千人,防守有余,进攻不足,他们虽然心有忌惮,可还不会这般作吧。”

    诸葛亮闻言,又思索一番,最后才点点头。

    王安又转向了糜竺。

    “将军,若是三者全部达成,那前往南中的人可就不少了,不如这样,待我打通商路之后,将军便派人进入,如何?毕竟这机会,先到先得。”

    糜竺还在思索,诸葛亮立刻明白过来。

    “既然如此,亮在成都拭目以待。”

    糜竺见诸葛亮这般说,还有些迷惑,诸葛亮见状,便说道。

    “子仲,还当早早派人进入南中才是,若是稍稍拖延,被他人知道了消息,可就失了这次机会了。”

    糜竺见诸葛亮如此,想着诸葛亮既然都这般说了,便点头答应。

    “好,若是守义能够打通商路,我便派人进入南中。”

    接下来,王安又将利用蜀锦绑定如今成都的值百大钱绑定,炒作生丝的方法简单说了一遍。

    糜竺本就是商贾出身,这低买高卖,炒作之事本就熟悉,就是如何与蜀锦绑定之事,问得详细。

    “不想还有这蜀锦还有这等妙用。”

    糜竺感慨的说道,诸葛亮则在边上说道。

    “若非这蜀锦,唯蜀中能生产,且工艺纷繁复杂,亮还不敢如此答应。”

    三人又商议了一番,王安这才起身告辞。

    这才回到府中,便有下人递过来一封书信,王安一看信件,却有些好奇,这魏延这时候给自己送来书信,到底是什么意思。

    匆匆回到书房,姬平见状,立刻让人去将泡好的茶端来,自己则是侍立在门外。

    王安坐下,待这下人退下去,这才打开信件看了起来。

    守义:

    一别数月,汉中风云,殊非旧观。每忆往昔与公取汉中,开均田,日议均田安民之策,夜筹强兵北伐之谋,陇亩得复生机,仓廪渐有实粟,军民香菇,皆有望于太平。此皆公运筹帷幄,泽被黎元之伟业也!延虽武夫,亦深佩公之宏图远虑。今不能复与公共襄盛举,实乃此生大憾!

    然痛心疾首者,非为离别。杨仪自到汉中,窃均田良法以自居,但知横征暴敛,如饿鸱攫食!府库之征,倍于往昔;民力之竭,甚于战时。耕者失其田,疲卒难得养,汉中疮痍未复,何堪此酷吏盘剥?

    尤可恨者,竟与彼等残喘苟存、元气大伤之地方豪右暗通款曲,蛇鼠一窝,共谋私利!坐视甚或纵容彼辈巧取豪夺,侵吞民田,其间又上下其手,中饱私囊。阡陌之间,强买者有之,伪契霸占者有之!膏腴之地,尽入豪强囊囊;贫弱之户,顿失立足之所!公之心血“均田”,名存实亡,行将崩坏矣!

    更兼已酿人命,天理难容!闻有老农,田产被夺,含冤莫白,触柱而亡;亦有孤孀,失其薄田,生计断绝,投缳自尽!血泪斑斑,皆因仪辈贪酷及豪强之暴虐所致。汉中父老,昔日颂公之德,今则畏仪如虎,怨声载道,道路以目。此情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