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镇信用社。
信用社大厅里生着火炉,比外面暖和不少。大厅里只有一名客户坐在一号窗口办业务。旁边的二号窗口也开着,孙立国坐在窗口后面看报纸,不时喝一口热水。
“咯吱……”信用社的门从外面推开,孙立国的目光从报纸上挪开,望向大厅对面,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来。
他站起身,隔着玻璃招呼道:“呦,李老弟来了。”
李哲提着网兜走进大厅,笑着问:“孙哥,您这信用社主任也亲自办业务?”
“嘿,啥主任不主任,我就是信用社的一块砖,哪个岗位缺人就往哪里搬。”他从业务室走出来,拍拍李哲的肩膀,“走,去我办公室聊。”
看到大厅里冷冷清清的,李哲问:“孙哥,信用社还没正式上班?”
孙立国解释道:“这刚过完年,办业务的不多,也就几个人来存取款或者询问今年的贷款政策,两个人值班就够了。其他人还在轮休呢。”
两人一前一后进了办公室,李哲将网兜放到桌子上,说道:“孙哥,我回来的时候买了一些京城的点心,给您和信用社的同志添个零嘴。”
“又让你破费了,快坐。”孙立国做了个请的手势,“老弟,今儿个找我来有啥事?”
“孙哥,我今儿个来也是想咨询一下贷款政策。”
“老弟,你还缺钱?”孙立国有些哭笑不得,一方面他知道李哲卖菜赚钱了,另一方面,李哲已经在信用社贷了十几万元,他还想继续贷款——很难。
“不是我贷款,我是帮别人咨询。”
李哲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您也知道,去年有十来个人跟着我种植蔬菜大棚,他们中最早的跟着我干了将近半年,技术也学的差不多了,也想自己建个蔬菜大棚。但他们本身也没有太多资金,就想跟我一样从信用社贷款。知道咱们关系好,就托我过来问问。”
“老弟,你手下一共有多少个人要贷款?”
“十来个吧。”
“老弟,你跟我交个实底,他们学了你的技术,有多大把握赚到钱?”蔬菜大棚的贷款额度较高,十个人不是小数目。
李哲想了想才回答:“如果他们自己干,六七成把握能赚钱;如果有我在旁边教导,赚钱是肯定的,差别只是多与少的问题。”
孙立国点点头,李哲能帮着他们询问贷款政策,本身就代表了态度。这些人本身就在大棚里干活,种菜的技术肯定是有的。
况且,孙立国也不在乎他们赚多少钱,只要能按期偿还贷款就成。
“老弟,你看这样成不成,明儿个,你把想贷款的人集中在一块,我派信贷员下乡直接跟他们讲贷款政策。这样也省的你在中间传话担责任。”
李哲痛快地答应下来:“孙哥,我听您的。”
“那就明天上午,我让小张去趟大营村,你跟他也熟悉。”
敲定这件事后,李哲又和孙立国提起了继续扩建大棚的事。
年前,李哲在信用社贷了十万元,自己又添了一部分钱,加起来能盖20个蔬菜大棚,但因为天气太冷,施工难度较大,只建造了十个蔬菜大棚。
天气回暖后,李哲准备继续扩建剩下的十个大棚,在那之前,肯定要跟信用社打招呼,支取剩余的贷款金额。
两人把事情谈妥,李哲坐车返回大营村。
卡车停在村北的路边。老李听到动静赶了出来。
见到老李穿戴整齐,李哲问道:“爹,您这是要去哪儿?”
“你不是订了一批桌椅吗?今儿个到日子了,我去瞅瞅制作的怎么样了。如果桌椅都打造好了,用着也没毛病,就把桌椅拉回来。正好明天给你送到京城餐厅。”
“爹,上车吧,咱们一块去。”李哲说完,又招手叫来林小虎和李志强,让他们上了后车厢。
李哲和老李坐在副驾驶室带路。
老李叮嘱道:“到了地儿你先别说话,我再跟老杨讲讲价。我跟他在建筑队干那会儿,这老小子精得很。肯定还有还价的余地。”
司机梁卫国好奇道:“李叔,您既然知道他要价高,为啥刚开始不跟他讲价?”
老李回答:“要是一开始把价压的太低,这老小子要么出工不出力,要么不用好料。你外行人再精明,也搞不过他一个内行。”
老杨头就住在邻村,卡车拐了几个弯就到了,停在一栋砖瓦房外。
老李走上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个五十来岁的妇人,怀里抱着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
“老嫂子,杨哥在吗?”
“呦,是振华啊。老杨在隔壁院子忙活呢。我带你们过去。”
“不用了,您带孩子吧,我们自己过去就行。嘿,这孩子眼睛真大,看着就机灵。”老李摸摸小男孩的头,跟妇人告辞。
他向前走了几步,对着一旁的李哲说:“隔壁的旧宅子也是老杨家的,现在当库房使用。他有手艺,在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