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可将刘备安置于新野,令其屯驻。
其一,可示主公宽仁大度,善待宗亲贤士,令天下归心。
其二,新野乃抗曹前线,刘备素有抗曹之志,其麾下关羽、张飞皆世之虎将,正好命其驻守北门,为我荆州抵挡曹操锋芒。若其胜,则消弭曹患,功在荆州;若其败,则借曹操之手除之,主公无伤贤名,更免去亲自动手的污点。
其三,新野远离襄阳核心,将其势力隔离在外,既避免其与襄阳士民过多接触,又可置于我荆州大军(尤其是蔡都督掌控的水陆之师)的监视之下,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此乃一举三得之策。”
蒯越的策略,阴柔而狠辣,充满了政治算计。表面上是重用,实则是流放与利用。将刘备放在曹操的刀锋前,无论胜败,荆州都能坐收渔利。
刘表听着,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蒯越的提议,显然击中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他既忌惮刘备的潜力,不愿其留在身边,又不愿背负杀害贤良的恶名。新野这个缓冲地带,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一直沉默的年轻将领文聘,此时忍不住开口:“蒯长史之计,看似周全。然新野城小兵微,刘备仅千余残兵,如何能挡曹操虎狼之师?此举,岂非置刘青州于必死之地?恐寒天下英雄之心。” 文聘性格刚直,对刘备的遭遇隐隐有同情之意。
蔡瑁立刻冷笑反驳:“文仲业(文聘字)将军多虑了!刘备若真有本事,自能守住新野,建功立业。若守不住,那是他时运不济,本领不济,与我荆州何干?难道还要我荆州大军去替他守那弹丸之地不成?”
蒯越也接口道:“文将军仁厚。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给刘备新野一县之地,允其自行招募流民,补充兵员,已是我荆州莫大的恩典。能否立足,全看他自己的造化。若连立足都做不到,又何谈日后助我荆州、匡扶汉室?” 这话绵里藏针,堵住了文聘的质疑。
厅内再次陷入争论。支持蒯越“驱虎吞狼”之策的(主要是蔡瑁一系和部分认同此策略的官员)和支持邓义、刘先“以礼相待,谨慎观察”的(主要是部分文官和如文聘等将领)形成了两派。双方引经据典,争论不休,焦点就在于对刘备威胁的评估以及安置地点和权限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