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 第366章 刺桐港畔与种粒归仓

第366章 刺桐港畔与种粒归仓(2/2)

球茎,仿泥炭层的温度;丘陵地播早熟麦,按海峡的株距,一尺三棵……” 她的声音被窗外的风雨声打断,泉州港迎来归航后的第一场雨,不大却绵密,陈老汉笑着说:“这雨来得巧,是给新种子‘洗尘’呢,咱们这儿的土,见了好种就肯长。”

    深夜的仓库格外安静,只有雨滴打在刺桐叶上的 “沙沙” 声。宝儿核对完最后一批种子的数量,耐盐禾三百二十石,耐涝粟二百八十石,早熟麦一百五十石…… 总数恰好一千石,与出航时带的淡水储量相同,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王晏之让人取来新制的粮仓钥匙,铜匙上刻着 “五谷丰登” 四个字,他将钥匙递给宝儿:“这仓是去年新修的,防潮防火,就等你的种子来了。”

    黎明时分,第一缕阳光照进粮仓,粮种在晨光中泛着光泽。宝儿望着窗外忙碌的身影 —— 哈桑在教渔民辨认咸淡水莲的种子,陈老汉带着老农丈量试种田,王晏之在市舶司起草奏报,准备将粮种和海图呈给朝廷。她知道,从远洋归来的不仅是种子和海图,更是一种信念:天下的土地没有贫瘠之分,只要找到适配的作物,盐碱地能变粮仓,沼泽地能出米粮。

    码头的船帆已降下,被仔细叠好收进舱底,帆布上的星光苔藓虽已枯萎,却在纤维里留下淡淡的荧光,如同这段航程的印记。刺桐花在风中簌簌飘落,落在粮仓的石阶上,与耐盐禾的红褐籽粒、野慈姑的白点球茎、早熟麦的金黄颖壳混在一起,恰似大地在悄悄编织新的丰收图景 —— 而这一切的起点,只是泉州港一个寻常的清晨,和仓中那一千石带着远洋气息的种子。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