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 第361章 沼泽湿地与耐寒水生粮种

第361章 沼泽湿地与耐寒水生粮种(2/2)

的恒温特性延长保存时间,这种方法比咱们的陶罐储存更节能。” 她让人将干燥的芡实果仁与新鲜样本对比,发现两者的发芽率相差不到一成,证明这种储存方式能有效保持种子活力。

    夜幕降临时,沼泽的气温降至冰点,水面结着一层薄冰,月光照在冰面上,反射出冷冽的光芒,与水下的芡实果实形成 “冰上冰下双世界” 的奇景。船员们在芦苇丛中搭起临时营地,用芦苇杆和泥炭块垒起挡风墙,篝火燃烧的烟雾与雾气交融,在营地周围形成温暖的气团,泥炭燃烧的火焰呈蓝色,比普通木材更耐烧,能持续提供热量。

    宝儿借着篝火的光,在海图上详细标注:用墨绿色圆点标记野芡实生长区,蓝色曲线画出结冰范围,红色箭头注明西北风的走向,旁边附上果实的素描,特意标出带刺的外壳和块状根茎。她让人将收集的芡实果仁分成四份,分别用泥炭灰掩埋、蜡封储存、清水浸泡、带壳干燥四种方式处理,对比不同保存方法下的抗冻性 —— 其中泥炭灰保存法是新尝试,利用沼泽特有的泥炭吸附水分,与冲积平原的草木灰腌制法形成对照。

    深夜的沼泽格外安静,只有冰面开裂的 “咔嚓” 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水鸟啼鸣。宝儿趴在营地边观察野芡实的夜间状态,发现冰层下的果实会释放微量的热量,融化周围的薄冰,形成细小的液态水囊,这种 “放热保温” 的特性,是它们抵御严寒的重要机制,果实内部的淀粉在低温下会转化为糖分,降低冰点,避免细胞被冻裂,展现出对极端气候的精准适应。

    黎明时分,收集的芡实果仁已装满六个竹筐,船员们用蜡油密封筐口,再裹上厚厚的芦苇叶,捆扎在舱底的 “耐寒区”,与野荞麦、沙棘豆形成 “抗逆组合”,筐底垫着泥炭块,模拟沼泽的储存环境。老舵手则在浅滩的芦苇丛中做了个标记,用三根芦苇杆捆成三角形,顶端系着一颗带刺的芡实果实,在晨风中轻轻晃动,标记着这片藏着耐寒水生粮种的沼泽。

    船队离开时,朝阳正从芦苇荡后升起,金色的阳光融化冰面,水面泛起细碎的波光,野芡实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尖刺上的冰粒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如同无数颗宝石镶嵌在绿色的浮毯上。回望这片被冰霜滋养的湿地,船员们的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收获的喜悦 —— 他们不仅找到了适应寒冷沼泽的野芡实,更在海图上完善了 “水生粮种” 的图谱,这些记录与之前的耐冻作物数据相互补充,让 “抗逆谱系” 愈发完整。

    船帆再次鼓满风,带着新的收获和更厚重的海图,继续朝着归途的方向驶去。甲板上的粮种容器已按 “气候带” 重新排列,从热带的耐盐禾到温带的野芡实,十种作物如同跨越纬度的使者,承载着不同环境的生存智慧。宝儿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中明白,这些从沼泽、冲积平原、珊瑚礁中寻来的种子,终将在中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天下一统后的农业布局提供最坚实的自然样本,而这段航海的历程,也将成为人类理解自然、顺应自然的永恒见证。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