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 第353章 河口湿地与耐涝粟种

第353章 河口湿地与耐涝粟种(2/2)

黄色方块标记野粟生长区,蓝色箭头画出洪水淹没的范围,红色线条注明土丘的位置,旁边特意记下 “茎中空、可伸长、耐淹三日” 等特性,字迹被潮湿的空气浸得有些模糊,却比任何金银都珍贵。

    深夜的湿地格外安静,只有水流穿过灯心草的 “沙沙” 声,以及远处偶尔传来的蛙鸣。宝儿趴在棚边观察,发现野粟的夜间状态与白天不同,叶片会微微展开,吸收露水的水分,根须则在湿润的泥土中轻轻蠕动,仿佛在趁着夜色抓紧生长。这种日夜交替的生长节奏,让它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积累足够的养分,为结实做准备。

    黎明时分,收集的野粟种子已装满两个陶罐。船员们用火山热泉区带回的硫磺粉末与草木灰混合,仔细覆盖在种子上 —— 这是从潮滩学来的保存法,硫磺能防虫,草木灰能防潮,双重保护下,种子至少能存放一年。老舵手则在土丘上做了个标记,将一束野粟穗系在最高的灯心草上,随风飘动的穗子像个小小的灯塔,标记着这片藏着耐涝粟种的湿地。

    船队离开时,朝阳正透过薄雾照在湿地上,水面反射出金色的光芒,野粟的叶片上滚动着水珠,在阳光下如同散落的珍珠。宝儿回头望去,那些在洪水中依然挺立的植株,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也在提醒着:大自然早已为人类准备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只需用心去发现。

    船帆鼓满风,带着新收集的粟种和海图上的新标记,继续朝着下一片未知的水域驶去。甲板上,装着粟种的陶罐与耐盐禾种并排放在一起,两个朴素的容器里,装着的不仅是种子,更是穿越风浪的希望,和那些被时光掩埋却从未消失的智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