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成小小的水潭,水质清澈甘甜,与海水的咸涩截然不同。水潭周围的岩石上生长着翠绿的苔藓,叶片上滚动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显然是长期受淡水滋养的结果。
“是灰岩的缝隙存住了雨水。” 宝儿用陶碗舀起潭水,碗底沉淀着细微的灰岩粉末,“这种石头有空隙,能像海绵一样吸水,积少成多就成了淡水潭。” 她让人将淡水装入陶罐,潭底的沙子随着水流被带入罐中,沉淀后竟形成奇特的纹路,恰似灰岩岛的地图,让人啧啧称奇。
夜幕降临时,潮洞的景象愈发诡异。某些岩洞的内部会发出微弱的蓝光,光芒从洞口透出,在雾中形成奇异的光影,如同传说中的 “鬼火”。靠近后才发现,那是附着在岩洞内壁的发光贝类,它们在黑暗中绽放出蓝绿色的光芒,吸引着小鱼前来觅食,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些光可以当航标。” 宝儿指着发光最亮的岩洞,“潮洞的位置固定,发光贝类的亮度随潮汐变化,涨潮时最亮,退潮时则变暗,比咱们带的油灯靠谱。” 她让人将收集到的发光贝类装入玻璃罐,悬挂在船头,蓝光在雾中穿透力极强,果然避开了几处隐藏的暗礁。
深夜的潮水达到顶峰,整个灰岩岛仿佛漂浮在海中的迷宫。船队在一处开阔的水域抛锚,等待潮水退去。船员们借着贝类的光芒检查船身,发现船底附着着许多细小的灰岩碎片,用手一摸,竟带着微弱的粘性 —— 那是灰岩被海水侵蚀后形成的钙质沉淀,长期附着会增加船身重量,影响航行速度。
“用醋擦!” 宝儿让人取来腌制酸菜的醋坛,“酸能化掉这些石头渣,跟咱们在家洗水垢一个道理。” 船员们将醋涂抹在船底,果然产生了气泡,钙质沉淀渐渐溶解,船身变得轻盈许多,在次日的航行中速度明显加快。
黎明时分,海雾终于散尽,朝阳将灰岩岛染成金色。退潮后的岩洞露出奇特的内部结构,石笋与石柱纵横交错,形成天然的石厅,厅内的岩壁上布满海浪侵蚀的痕迹,如同天然的壁画,记录着数百年的潮汐变迁。船员们在一处石厅内发现了前人留下的标记,岩壁上刻着模糊的字迹,依稀能辨认出 “永乐三年” 的字样,旁边还画着简单的水道图,显然是过往船队留下的指引。
宝儿让人将灰岩岛的发现一一记录在航海图上:用蓝色标注潮洞的位置,红色标记危险的石笋,黄色画出安全水道,旁边详细注明潮汐涨落时的岩洞变化、海鸟的活动规律、发光贝类的分布特点,以及淡水潭的具体位置。这些带着海雾湿气的记录,与火山热泉区的地热标记、环礁湖的珊瑚分布相互补充,让这幅跨越万里的航海图愈发详尽。
船队离开灰岩岛时,回望那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岛屿,白色的岩壁与蓝色的海水相映成趣,潮洞喷出的水雾在朝阳中折射出七彩的虹光,宛如一座天然的水晶宫。船员们的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 —— 他们不仅穿越了这片迷雾笼罩的险地,更读懂了灰岩与潮汐的对话,那些蜂窝状的岩洞、喷水的潮洞、发光的贝类,不过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间雕琢的作品,是海洋与陆地共同书写的诗篇。
船帆再次鼓满风,带着新的发现与满满的淡水,朝着下一片未知的海域驶去。甲板上,用灰岩粉末与桐油混合制成的密封剂散发着淡淡的酸味,涂过的帆布裂口已被牢牢粘住,在风中鼓胀如饱满的气囊;航海图上新添的标记密密麻麻,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一条穿越险地的安全航道。宝儿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中明白,每一处奇特的地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每一次成功的穿越都是对海洋规律的深刻领悟,而真正的航海智慧,便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观察与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