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陆丞相等等我!开局血洗张弘范 > 第53章 岳海峰的的想法

第53章 岳海峰的的想法(1/2)

    陆秀夫静静地听着,面色凝重。

    他身着紫色官服,略显消瘦的面庞上写满了忧虑。

    其实对于琼州府的情况,他之前也在卷宗上了解过,心中已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但陈仲达带来的详尽数据,无疑更加具体和残酷。

    “七万汉人百姓,十万黎人,不足三万士兵,税收还不够养活朝廷的一半官员...”陆秀夫在心中默默计算着,比着手指不自觉的计算着。

    岳海峰也一直凝神细听,眉头紧锁。

    他穿着一身素色战袍,腰间佩剑,虽然站姿舒展,不放过任何细节。

    作为军人,他更关注的是兵力、粮草、军费这些实际问题。

    琼州确实如他所料,情况比想象中还要糟糕。

    “朝堂上下,可用之人还有几个?”岳海峰暗自思量,目光扫过大殿内神情各异的文武百官。

    其实休息这七日来,岳海峰一直在和陆秀夫和张世杰讨论。

    每天从早到晚,三人几乎争论到面红耳赤,茶水一杯又一杯,却始终聚焦在两大问题上。

    和陆秀夫讨论的是官制的改革,还有采取怎么样的措施,在有限的人手和有限的资源下,提高物资产量。

    对于官职的改革,岳海峰提出的设立类似清朝军机处的机构。

    军机处可以快速高效的在危机中实现军事防御、粮草调配、外交联络等事务的即时处理。

    大宋原有的“二府三司制”导致权力分散,军机处可绕过传统官僚体系,以“密折直达”机制缩短政令传递时间。

    陆秀夫、张世杰作为流亡政权核心人物,可分别担任“行军机使”与“御前大将军”,形成“文武共治”格局。

    此举既能延续南宋“士大夫与天子共治”传统,又通过军机处直接听命于少帝(或摄政太后),强化法统认同。

    海南岛黎族势力(如大首领符南蛇)可通过军机处下设“抚黎副使”职位参与决策,以“峒首封爵”“汉黎互市”政策化解民族矛盾,避免元军分化策略重演。

    岳海峰和dS反复讨论,反复研究,才觉得设立军机处最合适,可以应对目前的危局。

    陆秀夫身为文官之首,一开始对军机处这类架空相权的机构极为反感。

    宋长期奉行“崇文抑武”,军机处以军事集权为核心,一定会引发文臣不满。

    岳海峰建议通过陆秀夫主导“中枢文政”、张世杰专司“外镇武备”的分工,并保留部分台谏职能(如允许御史监督军机处),缓解矛盾,在加上当前形势日益危急,陆秀夫也算勉强接受。

    岳海峰心里明白得很,自己得亏是穿越到崖山海战之后,这要是放在之前,根本没有推动官制和军制改革的可能。

    那个年代的大宋,文官、勋贵和利益阶层盘根错节,想改制?

    既得利益者会把岳海峰拍死在沙滩上,连水花都留不下来。

    但是现在不一样啊。

    元朝似乎给了他一个绝佳的契机。

    大宋王室被元蛮子在临安基本上被一网打尽,宗室在泉州被蒲寿庚杀的七七八八了。

    (一想到这个名字,岳海峰就咬牙切齿。

    那个卖主求荣的奸商,历史上对宋的背叛简直罄竹难书。

    “所幸蒲寿庚的阴谋没能全部得逞,”岳海峰想道,“还有一批忠心的官员和宗室安全抵达了这里。”)

    勋贵集团代表人物也就是杨亮节,他们连文官都抗衡不了。

    那个曾经叱咤朝野的勋贵集团,如今只有很低的存在感了。

    文官连上琼州府这种泥腿子官员,可以说有品级的不过几十位。

    而且目前跟到琼州府的,不说能力如何,起码骨头都硬,不然早投降或者跑路了。

    他们虽然执拗守旧,但至少是真心为国。

    所以这几天他基本已经勉强说服了陆秀夫建立军机处的思路,虽然过程颇为艰难。

    夜深人静时,陆秀夫曾抚案长叹:“此举在文官看来实在是不可接受的,这意味武人地位大大提高啊!”

    但文官们也知道现实处境,就目前这个摇摇欲坠的局面,也只好答应。

    当然岳海峰也不是不懂变通的人,他答应在其他地方上做出贡献,以此作为交换。

    与张世杰讨论的则是军事体制的改革。

    张世杰作为军方主帅,虽然勇猛过人,但对新式军制也颇不能理解。

    不过,崖山海战的惨胜让他意识到,光靠勇气已经不够了。

    “若是按照以往的体制打仗,别说打赢元军,恐怕连撑过今年都成问题。”岳海峰毫不客气地指出。

    崖山海战惨胜和琼州海战的胜利后,武官都有意识无意识的在往岳海峰靠拢。

    那些原本各自为政的将领,如今也开始重视这位年轻却屡建奇功的新秀。

    张世杰也是非常欣赏岳海峰。

    隐隐约约间,岳海峰察觉张世杰似乎有将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