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周老先生再去岐仁堂,已经不用家人扶了,自己背着小布包,走路稳稳的,面色红润,眼神也亮了。他一进门就喊:“岐大夫,我来啦!你看我这身子,现在比去年冬天,还结实呢!”
岐大夫摸了摸他的脉,左手脉重按有力,右手脉也平缓有力,散大缓的脉象全没了,舌苔也变得淡红薄白,是健康的样子。“老先生,您这脉,正气已经补回来了,脾胃也健了,不用再吃药了——平时还是注意饮食,别累着,有空多散散步,身子就能一直稳着。”
周老先生高兴得不行,从布包里拿出自己写的书法,是一幅《黄帝内经》里的“上工治未病”,递到岐大夫手里:“岐大夫,我没什么能谢你的,写了幅字,你别嫌弃——要不是你,我去年夏天都熬不过去,哪能有现在的身子?之前那些大夫,只看我咳痰,就开化痰的药,差点把我治坏了,还是你懂中医,能辨清病根!”
旁边的小药凑过来,好奇地问:“岐大夫,周老先生一开始痰那么多,您不化痰,反而大补,怎么痰就自己没了呀?”
岐大夫指着窗外的庄稼地,笑着说:“你看地里的庄稼,要是肥力足,长得壮,地里就不会积烂泥;人也一样,正气足了,脾胃能运化了,津液生得够,湿浊排得出去,痰自然就没了——这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不是看症状用药,是看病根用药,找对了根,补得准了,再难治的病,也能慢慢好起来。”
那天的岐仁堂,艾草香里混着周老先生的笑声,青石板路上的潮气已经散了,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药柜上,也落在那幅“上工治未病”的书法上,暖融融的——就像岐大夫的医术,不慌不忙,找准病根,用一味味药,把高龄老人的正气一点点补回来,也把中医辨证施治的道理,藏在了这日复一日的诊病、抓药里。
后来,周老先生常带邻居去岐仁堂看病,每次都要跟人说:“咳痰不一定就要化痰,得找岐大夫辨辨,要是虚证,补一补,身子就好了——这中医的道理,就得找懂行的人,才不耽误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