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内容!
他接着说:“如果用苦寒药泻热,就像往快灭的灶膛里泼水,柴火更湿,根本烧不起来,脾胃只会更虚,阴火更旺。而甘寒药,就像往灶膛里添些干燥的碎柴,既能慢慢把火引起来,又不会让火太旺——生地黄、麦冬这些药,甘能补脾胃,寒能清阴火,补泻兼顾,才不会伤了根本。”
“至于羊肉,”岐大夫继续道,“《十剂》里说‘补可去弱’,羊肉是血肉有情之品,能补血虚。小宇气血两虚,光靠药物补不够,得用食物来养。就像田里的禾苗,光靠浇水不行,还得施肥——羊肉就是那‘肥田’的肥料,能让脾胃这个‘田地’更肥沃,长出更多的‘气血’。我老师以前常说,李东垣先生在《脾胃论》里强调‘虚则补之’,虚劳的病,就得用温补的法子,损者益之,劳者温之,这才是治本之道。”
李医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之前只看到了‘热’的表象,没看到‘虚’的根本,难怪治不好。还是岐老您辨证准啊!”
街坊们也纷纷点头:“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医理管用,岐大夫您这手艺,真是救了小宇啊!”
周小宇笑着说:“可不是嘛!现在我不仅病好了,比以前还结实,上周爬小山,我爸都追不上我了!”
岐大夫看着他,眼里满是欣慰:“你还年轻,脾胃养好了,身子骨自然就壮了。以后记住,不管工作多忙,都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别亏了脾胃——这可是咱们身子的‘根’啊!”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岐仁堂的木窗,洒在八仙桌上的《黄帝内经》上,书页被风吹得轻轻翻动,像是在附和着岐大夫的话。周明远父子俩拿着锦旗,高高兴兴地走了,老街上的人都知道,岐仁堂又治好了一个缠人的慢性病,而岐大夫依旧每天坐在诊桌后,用他的医术和耐心,守护着小镇人的脾胃和健康。
过了两年,周小宇结婚了,带着妻子来岐仁堂道谢。小伙子长得高大结实,脸上满是精气神,谁也看不出他曾经是个被虚劳病缠了半年的人。岐大夫看着他,笑着嘱咐:“以后有了孩子,也得教他好好养脾胃,别像你以前那样亏了根本。”
周小宇连连应着,眼里满是感激——他知道,是岐大夫用老祖宗传下来的医理,不仅治好了他的病,更教会了他怎么爱护自己的身子。而岐仁堂那块木匾,在阳光下依旧闪着温厚的光,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关于脾胃、关于健康、关于传承的故事。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