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人参七分,都是补气的好药,《本草纲目》里说黄芪能‘补丈夫虚损’,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你脾胃气虚,就得靠它们补回来;甘草四分,调和诸药,像家里的‘和事佬’;芍药、苍术各三分,芍药能柔肝,苍术能健脾燥湿,避免湿气堵着脾胃;再加上生姜三片、大枣两个,护着脾胃,别让药劲儿伤了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姐看着老岐大夫抓药,心里踏实了不少:“岐大夫,这药得咋吃?我还得守超市,怕没时间熬药。”
“不难,”老岐大夫把药包好,写上用法,“你早上吃完饭,歇半个时辰就熬药,熬好趁热喝;中午饭前再喝一次——为啥选这俩时候?因为早饭后阳气刚开始升,午饭前阳气最旺,这时候吃药,药劲儿能跟着阳气走,帮着脾胃恢复,就像顺水推舟,效果最好。”
他又叮嘱李姐:“这几天别再琢磨超市的事了,让家里人多照看点,饭一定要按时吃,就吃小米粥、山药、南瓜这些好消化的,别吃生冷、油腻的东西。小米养脾胃,山药能‘健脾胃,润皮毛’,你每天早上喝碗小米山药粥,比啥都强。”
李姐接过药包,攥在手里,心里暖烘烘的:“谢谢您岐大夫,我一定按您说的做,要是好了,我再给您送面锦旗!”
“锦旗不用送,你把身体养好比啥都强。”老岐大夫笑着送她到门口,“过三天再来复诊,我看看情况再调方子。”
李姐走后,王大爷凑过来问:“岐大夫,小李这脸黑,真能退吗?”
“能,”老岐大夫回到堂里,拿起《脾胃论》,“她这不是真的肾不好,是脾胃虚了连累肾,只要把脾胃调好了,阳气升上来,脸自然就红润了。现在人生活节奏快,要么像小李这样忧思过度,要么饮食不规律,脾胃病越来越多,其实啊,《黄帝内经》里早说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做到这几点,脾胃就不容易出问题。”
三天后,李姐果然又来了,这次进门就笑着打招呼:“岐大夫,您看我这脸!”她仰起脸,之前的黧黑淡了不少,嘴唇周围的黑圈几乎看不见了,眼尾也有了神采。“我按您说的,天天喝小米粥,吃山药,药也按时吃,昨天我家孩子说‘妈,你脸不黑了,变好看了’,我自己照镜子也觉得亮了!现在心里也不‘咯噔’了,中午还能吃一碗米饭呢!”
老岐大夫给她把了脉,脉象比之前有力多了:“好,好,脾胃气上来了,再吃四天药,巩固巩固,以后可得记住,别再忧思过度,饮食一定要有节,不然脾胃还会出问题。”
又过了四天,李姐来复诊,脸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红润,连精气神都不一样了,手里还提着一袋子水果:“岐大夫,我这脸全好了!谢谢您!这水果您尝尝,是我超市里最新鲜的。”
老岐大夫推辞不过,接过一个苹果:“你这是脾胃好了,气血足了,以后可得好好养护。中医讲‘治未病’,别等病了再治,平时多注意饮食、情绪,比啥都强。”
李姐点点头,心里记下了。她走出岐仁堂,阳光照在脸上,暖融融的,看着巷口的热闹景象,忽然觉得浑身轻松——原来不是超市的生意压得她喘不过气,是她自己忘了照顾好脾胃,忘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道理。
老岐大夫站在门口,看着李姐的背影,又低头翻了翻《脾胃论》。堂前的老槐树叶随风摆动,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学医,师傅说“医道虽繁,然不外乎‘辨证施治’四字”,像李姐这样的病,看似是脸黑,实则是脾胃虚,只要找准病因,用对药方,再加上生活调理,自然能药到病除。
后来,李姐的超市生意慢慢好了起来,她也总跟来买东西的邻居说:“要是觉得不舒服,就去岐仁堂找岐大夫,他不光能治病,还能教你咋养身体,比啥都强!”
岐仁堂的木门,依旧每天早早打开,老岐大夫依旧坐在堂里,看着《脾胃论》,等着需要调理的人。巷口的热闹还在继续,只是多了些知道“养护脾胃”的人——他们会在早市买小米、山药,会按时吃饭,会少些忧思,多些笑容,就像老岐大夫常说的:“脾胃好,气血足,人自然就精神了,这才是咱中国人的养生道理。”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