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周接过处方笺,看着上面的药名,疑惑地问:“岐大夫,我现在还总拉肚子,这些药不会让我拉得更厉害吧?”
“不会的。”岐大夫笑着解释,“您的腹泻,是‘脾虚湿盛’导致的,就像厨房漏雨,水流得到处都是。这些药是补脾胃、堵‘漏洞’、排积水,不是像泻药那样硬拉。等脾胃功能恢复了,能正常运化水湿了,腹泻自然就停了。”
王阿姨赶紧把处方笺收起来:“我们这就去抓药,一定按您说的吃。”
“别急,还有几个注意事项。”岐大夫叫住他们,“第一,这药一天煎一副,分早晚两次温服,饭后半小时吃,别空腹吃,免得刺激脾胃。第二,最近别吃生冷、油腻的东西,梅雨季本来湿气重,再吃这些,等于给脾胃添负担。可以多吃点山药、莲子、小米这些健脾的食物。第三,每天晚饭后散散步,别久坐,既能帮着消化,又能让气血流通,有助于祛湿。”
老周夫妇连连点头,谢过岐大夫后,撑着伞走进了雨幕。
一周后,老周夫妇又来到岐仁堂,这次老周的精神头明显好了很多,脸上的浮肿消了大半,手腕上的手表终于能露出完整的表盘。“岐大夫,您的药太管用了!我吃了三副药,腹胀、腹泻就停了,现在能吃一碗米饭了,肠鸣、腹痛也没了。”
岐大夫再次给老周诊脉,这次的脉象比之前有力了些,弦细依旧,但缓脉的“湿意”淡了不少。“很好,脾胃的功能在恢复,但您的四肢还有点肿,说明身体里还有些‘积水’没排干净。接下来,我给您换个方子,用导滞通经汤,专门治这种脾湿困阻、气血不通导致的浮肿。”
说着,岐大夫写下新的处方:木香、白术、桑白皮、陈皮、茯苓。“《黄帝内经》说‘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这个方子就是按这个道理配的——陈皮苦温,能理气燥湿,像给潮湿的房间开个窗,让气流通起来,是君药;桑白皮甘寒,能去肺里的水气,肺主通调水道,肺里的水通了,全身的水就能排出去,是佐药;木香苦辛温,能除肺里的滞气,让气机更顺畅;白术苦甘温,继续燥湿和中;茯苓甘平,能利小便,把湿气通过尿液排出去。”
老周看着处方,好奇地问:“岐大夫,这方子跟之前的比,少了草豆蔻仁,多了木香和桑白皮,是不是因为我的脾胃不那么寒了?”
“没错。”岐大夫赞许地看着老周,“您现在脾胃的‘寒气’消了不少,不用再用草豆蔻仁温胃了。加木香和桑白皮,是为了打通气血和水道,让身体里的‘积水’能顺利排出去。就像家里的积水,不仅要堵漏洞,还要开排水口,才能彻底排干净。”
这次,岐大夫还特意给老周加了个“辅助疗法”:用冬瓜皮、玉米须煮水喝。“这两样都是常见的食材,《本草纲目》里说冬瓜皮‘主驴马汗入疮,研末敷之’,其实它还有利水消肿的作用;玉米须‘性平,味甘淡,无毒’,能利水渗湿。您平时把这两样放在一起煮水,当茶喝,能帮着方子一起祛湿消肿。”
又过了十天,老周第三次来到岐仁堂,这次他穿了件合身的衬衫,走路也挺拔了不少,小腿的浮肿完全消了,连之前因为浮肿变粗的脚踝都恢复了正常。“岐大夫,我现在能吃能睡,走路也有力气,昨天还跟老同事去公园打了太极拳呢!”
王阿姨也笑着说:“多亏了您,之前他总说自己老了,身体不行了,现在天天乐呵呵的,还说要跟您学中医知识,以后再也不乱吃药了。”
岐大夫看着老周的样子,欣慰地笑了:“您能好起来,关键是您能听进去话,按时吃药、调整饮食。其实很多人都像您一样,对便秘、肥胖这些‘小毛病’不重视,总想着用‘快办法’解决,却不知道‘快办法’往往会留下‘慢隐患’。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找到病根,从根本上调理。您的病根是脾胃受伤、湿邪内停,所以我们先修脾胃,再排湿气,一步步来,才能彻底治好。”
老周拿起桌上的《脾胃论》,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话对岐大夫说:“岐大夫,我最近在看您推荐的这本书,里面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以前我总觉得便秘是肠道的问题,没想到跟脾胃关系这么大。以后我一定好好养脾胃,再也不依赖泻药了。”
这时,门口的老槐树上传来几声鸟鸣,梅雨季的雨终于停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岐仁堂的药柜上,映得那些中药材泛着淡淡的光泽。岐大夫看着老周夫妇的背影,想起《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上医治未病”,或许他能做的,不仅是治好眼前的病人,更要让更多人明白,健康不是靠“急功近利”的药物,而是靠日常的养护,靠对身体的敬畏与了解。
后来,老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