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大夫今年六十出头,头发半白,总戴着副黑框老花镜,手里攥着个紫砂壶,说话慢悠悠的,像春雨润田似的,听着就舒服。街坊们都说,岐大夫的本事藏在“问”里——不管啥毛病,他三问两问,就能揪出根子,开的方子不贵,还特别管用。
这阵子,梧桐巷的张阿姨总往岐仁堂跑。张阿姨今年五十六,退休在家带孙子,最近总说“没力气”:早上送孙子去幼儿园,爬两层楼就喘得不行;吃饭也没胃口,一碗粥喝半天,稍微吃点油腻的,肚子就胀得难受;晚上还睡不好,翻来覆去到后半夜,手脚摸着凉冰冰的。一开始她以为是“老了不中用”,直到有天买菜时差点晕倒,邻居王婶赶紧拉着她往岐仁堂走:“快让岐大夫给你看看,准能好!”
一、张阿姨的“没力气”:脾土虚了,是心阳不够暖
张阿姨坐在岐仁堂的木凳上,手里捧着岐大夫递来的姜枣茶,暖乎乎的杯子焐着手,她才缓过劲来。“岐大夫,您说我这是咋了?以前带孙子跑一天都没事,现在咋这么没用了?”
岐大夫放下紫砂壶,指了指她的舌苔:“阿姨,您先伸舌头我看看。”张阿姨依言张嘴,舌尖淡白,舌苔厚厚的一层白腻,像蒙了层霜。岐大夫又伸手摸了摸她的脉,手指轻轻搭在腕上,片刻后说:“您这脉啊,又细又弱,跳得也慢,是‘阳气’虚了——尤其是心里的‘火’不够旺,没法暖着脾胃这块‘土’。”
“心里的火?脾胃的土?”张阿姨皱着眉,没听明白。
岐大夫笑着拿起桌上的茶杯,指了指杯底的陈皮:“您看这陈皮,是橘子皮晒的,属‘土’性,能健脾;这茶里加了生姜,属‘火’性,能暖身。咱们老祖宗讲‘五行’,心属火,脾属土,火能生土——就像天上的太阳(火)照着大地(土),地里的庄稼才能长好。人也一样,心里的‘火’(心阳)足了,才能把脾胃这块‘土’暖热,脾胃才能好好干活,把吃进去的饭变成气血,人自然就有力气了。”
他顿了顿,又问:“阿姨,您是不是平时爱喝凉的?比如冰豆浆、冰西瓜,还有那些专家说的‘多吃水果补维生素’,您是不是天天吃?”
张阿姨点头如捣蒜:“是啊!夏天天热,我每天都吃块冰西瓜,早上也爱喝冰豆浆;女儿说苹果好,我每天都吃一个,说能通便。”
“这就对了!”岐大夫拍了下桌子,“心属火,最怕寒凉。您天天吃凉的、喝凉的,就像往心里的‘火’上浇水,火越来越小,怎么能暖得热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靠它造气血——脾胃冷了,造不出气血,人能有力气吗?您看那些庄稼,要是冬天没太阳,地里冻着,能长好吗?《脾胃论》里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就是这个理。”
张阿姨这下听明白了,急着问:“那岐大夫,我这病能好吗?”
“能好,就是得调过来。”岐大夫拿起笔,在处方笺上写起来,一边写一边说:“我给您开个‘理中汤’加减,方子里有干姜、党参、白术、甘草——干姜是‘火’性的,能暖心阳;党参补气血,白术健脾,甘草调和。您先喝七副,每天早晚各一副,温着喝,别放凉。”
他又从药柜里抓了把炒麦芽、炒山楂,用纸包好递给她:“这俩是食疗的,您每天煮水喝,能帮着消化。另外,冰的、凉的都别吃了,水果也少吃——尤其是西瓜、梨,太凉;想吃就吃点苹果,煮成苹果水再吃,暖着吃才不伤脾。早上别喝冰豆浆了,改喝小米粥,加两颗红枣,养脾胃。”
张阿姨拿着方子和药,心里踏实多了。回去按岐大夫说的做,每天喝药、喝麦芽水,吃小米粥,果然三天后就觉得胃口好了,一周后爬楼梯也不喘了。她特意带了罐自己做的酱菜来岐仁堂,笑着说:“岐大夫,您这方子太神了!我现在吃饭香,睡觉也沉,手脚也不凉了。”
岐大夫接过酱菜,又给她续了杯姜枣茶:“您这是心阳暖过来了,脾胃土也活了,气血足了,自然就好了。以后可别再瞎喝凉的了,咱们年纪大了,阳气本就慢慢少了,再瞎折腾,身子哪能扛得住?”
张阿姨连连点头,正说着,门口闯进一个小伙子,满头大汗,一手按着胸口,一手扶着门框,喘着气说:“岐大夫,快……快救救我!我胸口发紧,喘不上气!”
二、快递小哥小李:冰饮浇灭心阳,水克火堵了血脉
小伙子叫小李,是附近快递站的快递员,二十七八岁,长得高高壮壮的,平时扛着快递跑几楼都不费劲。这天中午,他顶着大太阳送快递,觉得口渴得厉害,在便利店买了瓶冰可乐,一口气灌下去大半瓶,刚骑上电动车,就觉得胸口像被什么东西攥住了,又闷又紧,喘不上气,赶紧往岐仁堂跑。
岐大夫让他坐在椅子上,递过一杯温茶:“别急,先喝口茶缓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