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才知道,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得找到病根才行。”
岐大夫接过锦旗,笑着说:“这都是应该的。《金匮要略》里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你这病就是‘痰饮’加‘脾虚’,用温药补脾胃、化痰湿,自然就好了。很多人看病都只看表面症状,比如发热就觉得是上火,拉肚子就觉得是肠炎,其实背后的原因可能不一样,这就是中医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王婶在旁边听得高兴:“岐大夫,您这故事要是写下来,肯定很多人爱看。现在好多人都不懂这些中医道理,瞎吃药,要是能多听听您讲的,也能少走不少弯路。”
岐大夫眼睛一亮:“我正打算整理一本《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把这些年遇到的病例都写进去,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中医道理。就像李总的病例,很多现代人都有‘饮食劳倦伤脾’的问题,只是症状不一样,有的发热,有的腹泻,有的没力气,只要找到病根,用对药,都能好。”
李总连忙说:“那我第一个支持您!等书出版了,我给我店里的员工每人发一本,让他们也多学学中医养生,别像我一样,赚了钱却把身体搞垮了。”
夕阳西下,岐仁堂的铜铃又响了起来,这次进来的是个带着孩子的妈妈,孩子咳嗽不止。岐大夫放下锦旗,拿起听诊器(中医的听诊,指摸脉),开始耐心地问诊。小周在旁边整理药斗,王婶还在喝陈皮水,堂屋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就像岐大夫说的那样——中医的道理,从来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生活智慧,只要用心体会,每个人都能读懂自己的身体,守护自己的健康。
而李总的故事,也成了《岐大夫的悬壶故事》里最受欢迎的一篇。每当有人拿着书来问“发热要不要清热”,岐大夫都会笑着说:“先摸摸自己的脾胃,是不是最近吃多了、累着了——有时候,身体的‘热’,不是在‘上火’,是在‘喊救命’啊!”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