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368章 脚趾缝里的痒,竟要从“肚子里的火”治起

第368章 脚趾缝里的痒,竟要从“肚子里的火”治起(2/2)

老岐捏了块槐花糕,甜丝丝的带着点清苦:“大便呢?成型了没?”

    “成型了!”张老师点头跟捣蒜似的,“就是……这两天没注意,又犯了点老毛病。”

    “咋了?”老岐放下糕点。

    “上周学校模考,我带的班语文考得不好,”张老师挠了挠头,脸有点红,“我急得连着两晚没睡,盯着试卷改到天亮,晚上就啃了俩冷馒头垫肚子。前天早上起来,脚缝又开始痒,虽然没上次厉害,但胃里又开始发空,像揣了个冰疙瘩。”

    老岐拉他坐下重新搭脉,这次的脉象比上次沉了些,舌苔倒是淡了点,只是舌尖依旧发白。“我早跟你说别熬夜,别吃冷的。”老岐叹口气,“脾上的火刚烧起来,你又给它浇凉水,还把柴禾抽了,它能不偷懒?”

    张老师垂着眼皮没说话,手指抠着诊凳的木纹。老岐看他那样,放缓了语气:“你这毛病,不光是脾的事,根儿在‘肾’上。肾就像灶台底下的‘火种’,脾的火得靠它引着。你天天熬夜耗神,火种慢慢弱了,就算脾上添柴,烧一阵也得灭。这就像村里的水泵,井里没水,你再使劲摇把手,也抽不出水来。”

    “那……还得加药?”张老师抬头。

    “得加味‘附子’。”老岐往处方笺上添字,“附子这东西,性烈,能把肾里的火种给扒拉出来,让它顺着经络往上走,一直暖到脾上。这叫‘益火补土’,就像给井里添水,水泵才能转得起来。”

    他把改好的方子递过去,上面多了“附子一钱”四个字。“这次别再任性了,”老岐指着方子,“晚上改作业别超过十一点,床头放个暖水袋,脚凉了就焐焐。早上别啃冷馒头,让你媳妇给你煮碗姜枣粥,喝着暖乎,也不耽误上班。”

    张老师捏着方子,突然问:“岐大夫,我这毛病是不是得喝一辈子药?”

    “药是引路人,路还得你自己走。”老岐往他手里塞了包炒薏米,“等脚彻底不痒了,胃里也舒服了,就把药停了。每天早上抓把薏米、红豆煮水喝,化化湿;晚上睡前搓搓后腰,就是肾的位置,搓到发热为止,比吃药管用。中医治病,不是光靠药把病压下去,是让你自己学会给身体‘添柴’——你把日子过暖了,病自然就不找你了。”

    张老师拿着方子去抓药,这次没再问“管用不”,只是走到门口时回头说:“岐大夫,等放了暑假,我带媳妇孩子来给您送桃,自家树上结的。”

    老岐挥挥手:“送啥桃,你把作业少改点,多陪陪孩子,比送啥都强。”

    入伏那天,张老师真带着媳妇孩子来了。小男孩手里拎着个竹筐,里面装着粉扑扑的桃,见了老岐就喊“爷爷”,脆生生的。

    “岐大夫,您瞧我这脚!”张老师把鞋脱了,脚趾缝干干净净的,连点红印都没留,“自打加了附子,喝了三剂就彻底不痒了。这阵子按您说的,晚上十点就睡,早上喝姜枣粥,周末带孩子去河边钓鱼,胃里从没犯过酸,大便也实打实的。”

    他媳妇笑着接话:“以前他总说我煮的粥不烫,非得再搁微波炉转两分钟,现在温乎乎的就喝,说‘胃里不慌了’。”

    老岐摸了摸小男孩的头,拿起个桃擦了擦:“这就对了。《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看着简单,其实是最实在的养生道。你是老师,天天教孩子道理,自己也得把日子过明白——身体就像块田,你勤着施肥浇水,它就长庄稼;你不管不顾,它就长野草。”

    张老师啃了口桃,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淌:“可不是嘛!以前总觉得脚痒是小事,熬熬就过去了,哪知道是身体在喊‘冷’呢。现在才明白,咱老祖宗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真不是虚的。”

    日头爬到头顶时,一家三口才走。老岐蹲在门口收拾药渣,见药渣里混着片附子壳,晒得干巴巴的。他想起刚才张老师说的“现在敢穿凉鞋了”,忍不住笑了——这世上的病,哪有什么“奇怪”的?不过是身体把“不舒服”换了种样子告诉你,就像脚趾缝里的痒,其实是在喊“给我点暖乎气吧”。

    岐仁堂的药香混着槐花香飘出去,远处传来卖西瓜的吆喝声。老岐把药渣倒在花坛里,明年开春,这儿说不定能长出几棵党参苗——药是治病的,可真正让人活舒坦的,从来都是把日子过暖的心思。就像灶台里的火,不用烧得太旺,温温的,刚好能煮熟一碗粥,刚好能暖透一整个家,就够了。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