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人,”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上堆积的奏报,“苏州已下,张士诚授首。放眼江南,唯余浙东的方国珍,还有那如跗骨之蛆的倭寇!天下大势,似乎已在我手。然……”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炬地射向宋青书,“坐天下,比打天下更难!府库虽得张士诚积财,但连年征战,耗费巨大。更兼元廷滥发纸钞,早已形同废纸,民间交易混乱,多以物易物,或私用前朝旧钱、碎银。这‘钱’的问题,如鲠在喉!真人素来见识不凡,常发惊人之语。今日,孤想听听你对这‘天下大计’,尤其是这钱荒的根本之策!”
宋青书深吸一口气,知道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到了。他整理思绪,以清晰而略带激昂的语调开口,目光直视这位未来的洪武大帝:
“吴王明鉴!钱荒之患,非止于眼前军需民用,实乃关乎国本、动摇社稷根基之大事!如不能从根子上解决,纵使天下一统,亦如沙上筑塔,根基不稳!”
“哦?根子何在?”朱元璋身体微微前倾,显然被宋青书斩钉截铁的语气所吸引。
“根子在于‘钱’本身!”宋青书斩钉截铁,“元廷纸钞信誉扫地,前朝铜钱数量有限且易被私铸、剪边,成色不一。而我大明通宝银币精美异常,完全可以当作世界贸易货币。”
“‘国际货币’?”朱元璋咀嚼着这个陌生的词,但结合上下文,他瞬间理解了其中蕴含的滔天霸权!“让番邦都用我大明的钱?”
“正是!”宋青书眼中闪烁着光芒,“其一,金银本身价值贵重,易于分割,不易腐烂,天生就是良币之材。其二,大明银币由朝廷统一铸造,工艺精美特别,规定其重量、成色,刻以大明龙纹年号,昭示权威与信誉。其三,严惩私铸,确保官币信用。敢私自铸币者以谋反罪论处!此币一出,必能迅速取代混乱的旧钱、碎银、废钞,成为民间交易、官府税收、军费发放的唯一标准。”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思路清晰可行。“铸造银币,需海量白银。府库所得,加上张士诚之财,恐难持久,更不足以支撑未来一统天下所需。”
宋青书微微一笑,“我天朝金银多年来被蒙古掠走不少,但吴王可记得,倭寇所在岛上有巨大银矿?”
朱元璋道:“你的意思是让我攻下倭岛银矿,作为铸币之本?”
“正是如此!”宋青书解释道,“一旦我大明银币以其成色足、信誉好、流通广而成为海外贸易的标准货币,会发生什么?其一,天下白银将源源不断流入大明。因为各国商人要购买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就必须先换取大明银币。其二,我大明将掌握贸易的定价权和金融主导权。其三,周边国家为了储备这种‘硬通货’,将不得不更加依赖与我大明的贸易,甚至用他们的资源、劳力来换取。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坐享天下财富的无上国策。”
朱元璋眼光大亮:“这就是你让我布局铸币的目的?”忽地转头道,“这也是你让杨道长制出天花预防药,悄悄让倭寇传染天花,准备攻下倭岛的原因吗?”
宋青书盯着朱元璋道:“不仅仅是这些。”他目光一转,“吴王,这些倭国之人毫无廉耻底线,狠毒远超蛇蝎。多年来我中华百姓受其毒害甚矣!为子孙后代长远计,青书纵使背负千古骂名也定要将倭寇尽数扫清!”
……
妙智庵的禅房内,檀香袅袅。听说这里僧人佛法无边,朱元璋便与宋青书两人信步前来,毛骧率领锦衣卫悄悄潜伏周边,却只有朱元璋、宋青书两人进入寺内。
主持引来一位中年僧人,请他陪同,之后便悄然退下,只余朱元璋、宋青书与这位身着灰色僧衣、身形略显瘦削的中年僧人相对而坐。此僧相貌平平,唯有一双眼睛异常明亮,开阖间精光闪烁,仿佛能洞悉人心,却又深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静与……妖异。
“阿弥陀佛,贫僧道衍,见过吴王,见过宋真人。”道衍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字字清晰。
朱元璋微微颔首,他对僧人一向礼敬,尤其这妙智庵在苏州颇有名望。
宋青书表面平静,内心却掀起惊涛骇浪:“道衍……和尚?!姚广孝?!真的是他!那个搅动靖难风云的黑衣宰相!他现在还只是个和尚……但那双眼睛,错不了!”他强压下心头的震动,也合十回礼。
谈话起初围绕着佛理、民生,道衍谈吐不凡,引经据典,见解独到,令朱元璋也频频点头。然而,当话题不可避免地转向东南沿海的倭患及未来的征倭大计时,气氛陡然变得微妙起来。
宋青书心道,若是能让这位黑衣宰相做军师,前往倭岛进行灭国之战,当真在合适不过了!此人不仅智计非凡,更不惧杀戮。用在倭寇身上简直就是量身定做啊!
宋青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