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之鞘,核火之锋,坍缩之心」
【Ⅰ. 绝对物理参数】
1. 质量:可变,日常握持态锁定为 1.27 倍太阳质量(2.53×103? kg),战斗态可瞬时扩展至 2.17 倍太阳质量(托尔曼–奥本海默极限),但剑主体感恒为 9.81 N(地球表面 1 kg 物体重力),因其内部「零惯性腔」抵消多余惯性。
2. 尺寸:
- 常态:全长 1.618 m(黄金比例),剑身厚 4.8 cm,柄长 28 cm。
- 极化:可缩放至 1 cm(坍缩为纯中子针)或 40 m(恒星展开态)。
3. 材质:
- 主材:101? kg/m3 的奇异中子超流晶格,嵌有「夸克-胶子等离子」微管,形成类神经信号网络;
- 外壳:2 nm 厚的「引力镀层」,由闭合类时曲线编织,对一切外部观测者呈现绝对光滑镜面。
4. 温度:
- 核心:1.9×1011 K(初生中子星冷却前瞬间);
- 表面:可调 2 700 7 500 K(模拟各类恒星光谱)。
5. 磁场:101? 高斯(磁星级),可定向约束为剑刃边缘 0.5 mm 厚的「磁力刃」。
【Ⅱ. 外观:恒星与中子星的交响】
1. 剑格:
- 造型:八条吸积臂螺旋缠绕,形成活动星盘;盘面呈橙红至蓝白渐变,模拟主序星至蓝超巨星的光谱迁移。
- 功能:每秒吞噬 10? kg 暗能量,化为剑主「恒星意志」计量条。
2. 剑茎:
- 透明中子超流壳,内部可见直径 3 cm 的「脉冲星灯」,以 11 Hz 自转(可随战斗节奏变频)。
- 灯的两极喷出金蓝色喷流,形成微型相对论性脉冲风星云。
3. 剑刃:
- 中段:镜面般的引力镀层映出使用者瞳孔,但瞳孔内倒映的却是正在爆发的超新星。
- 边缘:一圈仅 0.5 mm 的「事件视界薄环」——并非黑洞,而是中子简并压与引力镀层妥协后的时空断崖;任何接触到的物质会被剪切为夸克级碎屑。
4. 剑脊:
- 嵌入七条「日珥纹」——高 1 mm 的等离子浪峰,持续做日冕环运动,温度 10? K,却绝不灼伤剑主。
5. 柄头:
- 一颗直径 8 mm 的中空「奇异星核」,内部囚禁着一颗 0.7 M☉ 的恒星虚像,可随剑主命令坍缩为黑洞再蒸发,每次蒸发释放一次「霍金闪击」(见战斗能力)。
【Ⅲ. 战斗能力谱】
1. 零惯性斩(被动):
剑主挥动时,剑体惯性由「零惯性腔」转移至宇宙背景曲率,使 103? kg 的剑体以 0.01 s 完成 180° 回旋而不产生后坐力。
2. 引力潮汐·十六连:
瞬间在剑尖 1 m 范围内生成 16 个微型潮汐瓣,每个瓣施加 10? g 的差动引力,将目标撕扯为 16 份等质量碎块。
3. 脉冲星风暴(区域压制):
剑柄脉冲灯加速至 716 Hz,释放相对论性粒子束,形成直径 2 km 的同步辐射泡,内部电磁场可瞬间烧毁碳基神经网络。
4. 中子简并斩(单体处决):
剑刃 0.5 mm 事件视界环完全展开,将目标原子核压入中子简并态,使其 10?12 s 内坍缩为中子糊,再被剑脊日珥蒸发为纯能量。
5. 超新星复燃(终极):
当恒星意志计量条满溢,剑格星盘逆转为 II 型超新星爆发模型,剑主获得 10 s 的「等离子体神降」:
- 自身化为半径 1 AU 的等离子火海,但意识仍集中于剑体;
- 每 0.1 s 在火海中生成一次新星冲击波,共百连;
- 结束后自动进入 24 小时冷却,剑体温度跌至 5 000 K(红巨星色),所有能力减半。
6. 霍金闪击(柄头能力):
引爆柄头奇异星核的虚像黑洞,产生一次 10?? J 的定向伽马射线暴,可贯穿行星级防御场,但会消耗 1% 恒星意志。
【Ⅳ. 非战斗功能】
1. 恒星导航:剑脊日珥可展开为 3D 星图,投影所有已知恒星实时位置,并标记引力异常。
2. 引力井通讯:利用磁星磁场调制引力波,允许跨星系即时语音。
3. 能量萃取:可把剑插入恒星核心,15 min 内汲取 0.1 M☉ 氢聚变为氦,转化为 102? J 的便携式能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