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长赢盯着平板上"深度昏迷(植物人状态)"的诊断结果,指节抵着太阳穴轻轻按摩。前世记忆突然翻涌——三年前沈哲瀚就是用类似的手段,把环宇生态的老总逼得跳楼,转头就吞并了对方的碳汇项目。他摸出西装内袋的U盘,里面存着今早技术部恢复的"掘墓人"原始帖子,还有沈哲瀚二十年来的交易记录。
"芯片呢?"他声音发哑。
"陈墨在实验室捣鼓了整宿。"苏晚晴递来杯浓茶,"他说强酸腐蚀了存储介质,但...在芯片边缘检测到纳米级的数据缓存层,可能需要量子计算机破解。"
程长赢捏了捏眉心。沈哲瀚这招狠辣——既毁了吴明远的命,又断了长赢的线索,现在舆论场上"长赢勾结腐败官员毒地谋利"的谣言愈演愈烈,连合作方的律师函都开始往总部寄。
"召开战略会。"他扯松领带,"通知老金、财务部、碳汇中心,半小时后顶楼会议室。另外,让安保部把吴明远办公室的监控录像调出来——我要看他最后接触过谁。"
顶楼会议室的百叶窗半开着,能看见楼下工地上仍在作业的塔吊。程长赢把碳汇项目的资料拍在会议桌上,牛皮纸袋窸窣作响:"这些,是长赢藏了十年的底牌。"
财务总监翻开文件,瞳孔微缩:"程总,您是说...我们这些年做的屋顶绿化、垂直森林、污染地块修复,累计碳汇量超过三百万吨?"
"不止。"程长赢调出全息投影,绿色数据流在空气中凝结成山脉形状,"环宇生态的生物修复项目,每亩地每年能吸收1.2吨二氧化碳;'新干线'的垂直森林,单栋楼年固碳量相当于五百棵成年乔木。这些,都是我们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绿色资产'。"
公关总顾问老金推了推眼镜:"程总,您之前说要囤着碳汇等升值,现在突然..."
"现在不炸,等沈哲瀚把'毒地'的脏水泼到全身,再炸就来不及了。"程长赢指尖划过投影里的碳汇曲线,"碳交易市场今年就要扩容,我们的碳汇要是现在抛,不过是杯水车薪;要是现在堆成'金山',就是给所有质疑者一记耳光。"
他看向老金:"三天后,在'新干线'项目门口搭玻璃展厅,把碳汇凭证像砌金山一样堆起来。要让媒体拍得到凭证上的钢印,拍得到数据墙上跳动的减排量——让所有人知道,长赢不是黑心开发商,是给地球种树的'绿色财主'。"
老金眼睛亮了:"这招够狠!但风险..."
"风险就是沈哲瀚会把爪子伸向碳汇数据。"程长赢扯了扯嘴角,"所以他才急着搞舆论,急着毁证据——因为他怕的就是这一天。"
散会时,苏晚晴叫住程长赢:"您确定要冒这个险?碳汇资产占我们估值的18%,一旦暴露..."
"就是要让他们知道,长赢的命脉不在土地,在绿水青山。"程长赢拍了拍她肩膀,"当年我在工地搬钢筋时,就想好了——要建能呼吸的房子,要给子孙留能喘气的地儿。现在,正好让所有人看看。"
三天后清晨,"新干线"项目门口的空地上,一座透明的玻璃金字塔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陈墨调试着数据墙,全息投影里的碳汇数据流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325万吨!相当于140万公顷森林一年的固碳量!"
苏晚晴站在展厅入口,看着工作人员把最后一摞碳汇凭证摆上展台。那些盖着红章的文件泛着沉稳的光泽,像一排排等待检阅的士兵。她摸了摸展台边缘的感应装置——这是陈墨特意加的,当参观者触摸时,会弹出对应的减排案例:某保障房的屋顶花园、某污染地块的复绿前后对比图、某乡村小学的太阳能屋顶。
"程总到。"助理轻声提醒。
程长赢穿着深灰色西装,领口系着藏青色领带。他站在玻璃幕墙前,望着外面逐渐聚集的媒体和市民,忽然想起前世第一次参加房地产论坛的场景——那时他还是个跟着老总混的小销售,听着台上的大佬吹嘘"亩产利润",心里却想着工地上那些蹲在砖堆旁吃盒饭的工人。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他拿起话筒,声音透过扩音器传得很远,"今天站在这里,我不想谈销售额,不想谈利润率,我想谈谈我们脚下的土地。"
他指向身后的玻璃金字塔:"这里每一张凭证,都是一棵树的呼吸,是一片云的重量,是我们在钢筋水泥里种下的春天。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因为长赢盖的不只是房子,是能让孩子在树下玩泥巴的院子,是让老人能在花园里晒太阳的阳台,是让地球能多喘口气的未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台下有记者举手:"程总,有传闻说贵司碳汇数据存在安全漏洞,是否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