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 第三百八十五章 任何人不得践踏农田红线

第三百八十五章 任何人不得践踏农田红线(1/2)

    当金帐帝国与蒙兀儿斯坦覆灭后,草原上的土地,皆被纳入大明的版图。

    勇于激进的商人们,也将养殖业搞的风生水起。

    大量的羊毛更是源源不断的从草原运输回大明。

    随着纺织机的普及,各地的小手工作坊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从而导致蚕丝的产量根本就供不应求,相较以往,价格更是成倍的增长。

    早朝时,便有官员主动汇报蚕丝价格上涨的相关事宜。

    更是主动提议让朝廷圈定一些土地,然后在这些土地上种植桑树。

    如此一来便可以弥补蚕丝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

    尤其是海外市场打开后,大明的丝织品得到所有人争相追捧。

    所以,不少官员都认为,即便是粮食的产量上升了,依旧不如丝织品的利润可观。

    尤其是近几年粮食的产量越来越多,从而导致粮食的价格有所下降。

    现在种植桑树的话,利润绝对会相当的可观。

    其他大臣听到这样的建议后,也纷纷开口附和道:“言之有理!”

    “皇孙殿下,臣也觉得此建议可行!”

    “现在种植一些桑树养蚕,朝廷必然可以提高收入!”

    坐在皇位上的朱雄英,神色越来越难看。

    冷笑道:“现在大明的百姓们,一共才吃上几顿饱饭?

    你们居然想毁掉良田,然后用来种植桑树?

    前几年,朝廷连你们的俸禄都发放不出来,那穷困潦倒的日子,你们忘了?

    时不时觉得现在生活好了,大明的土地就不需要用来种植粮食了?”

    谁都没有想到,皇孙殿下的反应居然会这么大,他们这些臣子,只是提了一个建议而已,着实不明白殿下为何会动怒!

    看群臣的神态,朱雄英也知道自己的反应有些大了。

    不过还是无比坚定的下令道:“谁敢把粮田改成桑田,直接杀!粮田的底线,谁都不能碰!”

    此令一出,群臣面面相觑,有心反驳,却又不敢忤逆皇孙殿下意思。

    为了打消群臣心中的不满,朱雄英只能解释道:“自打洪武年间大明建立,天下刚从战乱里缓过来,好多事都没理顺。

    前几年河南、山东闹大旱,地里一粒粮食都没收,老百姓饿到换孩子吃,路上全是逃荒要饭的。

    那时候朝廷仓库里空得见底,连你们这些大臣的俸禄都得减半发,你们当时穿不暖、吃不饱的窘境,难道才过几年就忘了?

    还好这两年咱们推广了曲辕犁、龙骨水车这些好用的农具,疏通了黄河、淮河的支流,又引进了高产的稻种,天下的好地里才渐渐有了收成,老百姓才算勉强能吃上几顿饱饭。

    这种好不容易盼来的温饱日子,能因为“一年多产一百万匹丝绸”这种空话就毁了吗?

    你们在奏疏里说“江南改种桑树能多挣钱”,却压根不提江南是全国的粮仓之一!

    去年江南种的稻子和麦子两季都丰收,运到北方边境给军队的粮食就有数千万石。

    要是把三成好地改成桑田,明年边境的士兵就得断粮!

    再说了,织丝绸得靠蚕农养蚕、织工织布,老百姓要是肚子饿得咕咕叫,谁还有力气去养蚕?

    织工要是饿得上不来气,谁还能坐在织机前织布?

    当年南宋偏安南方,把淮北的好地都改成桑田种桑养蚕,虽然一时丝绸卖得好,挣钱多。

    可元兵打过来的时候,粮食运不过来,临安城里一斗米卖到一百个钱,老百姓闹起来,朝廷立马就垮了。

    这么清楚的教训,你们居然看不见?”

    见群臣不吭声,朱雄英再次怒道:“至于某位大臣说,粮价不高,少种点粮食、多种桑树没事!

    这话说得实在是混账至极!

    最近粮价稳定,不是因为粮食多到吃不完,是朝廷少收赋税,老百姓才愿意安心种地。

    去年陕西粮食丰收,仓库里堆得满当当,才有机会救济各地灾民;

    今年江南粮食够吃,咱们才敢派商队带着丝绸出海去卖。

    要是没了粮食这个根基,海外卖丝绸赚的钱就是镜花水月,眨眼就没了。

    而且现在粮价不高的时候减少粮食种植,万一哪天闹灾荒,粮价肯定会暴涨,有钱人家还能囤点粮,穷人家只能等着饿死。

    当年元朝末年,就是因为官府强行把好地征来种棉花,导致到处闹粮荒,红巾军一喊,老百姓都跟着反了,元朝很快就亡了。

    你们要是再提这种提议,跟当年坑害元朝的那些大臣有啥区别?”

    “我知道你们提这个建议,本意是想让朝廷多收点钱,可治理国家得往长远了想,不能只图眼前这点好处。

    现在大明的地盘越来越大,草原上能发展养殖业,养羊产羊毛,也能用来织布,补丝绸的缺口;

    江南那些高低不平的山坡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