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 第三百五十一章 硝石生寒

第三百五十一章 硝石生寒(1/2)

    侍卫捧着硝石回来时,夕阳正将格物院的青砖地染成金红色。

    那袋灰白色的晶体沉甸甸的,袋口松开时滚出几粒,在石板上撞出细碎的声响。

    “这便是硝石?”周显蹲下身拾起一粒。

    对着光细看道:“与家父药箱里的硝石一般无二,只是更纯净些。”

    朱雄英接过布袋,倒出半碗硝石在陶盆里:“取两口净瓷碗来,再备一盆清水。”

    郭宇连忙跑去库房取来器物,看着朱雄英将清水注入碗中,又舀了半勺硝石倒进去。

    “殿下,这便能生冰?”他忍不住追问,指尖在碗沿悬着不敢碰。

    “且看!”

    朱雄英持竹筷搅动,瓷碗外壁很快凝起一层白霜。

    周围学员们的呼吸都放轻了,勋贵子弟里有人嗤笑:“不过是些水汽罢了,莫非还能冻住不成?”

    话音未落,朱雄英已将另一碗清水倒扣在陶盆上,再往盆里续入硝石与水。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他抬手揭开瓷碗,碗底竟结着层薄冰,映着天光泛出冷冽的光泽。

    “真结冰了!”

    郭宇失声惊呼。

    伸手去触,指尖刚碰到冰面便猛地缩回道:“好凉!”

    周显凑近细看,忽然道:“硝石入水时,盆壁竟是温的?”

    他伸手摸了摸陶盆外壁,又摸了摸盛冰的瓷碗,眼神里满是困惑道:“为何一处发热,一处生寒?”

    朱雄英将竹筷横在冰面上:“此物溶于水时,会吸走周遭热气,就像往沸水里添冷水,水温自会下降。”

    他指着院角的水缸道:“若将硝石与水密封在陶瓮中,再将盛水的器皿埋进去,不出一个时辰,便能得满缸冰块。”

    那名提出挑战的勋贵子弟面色涨红,嗫嚅道:“可……可硝石乃是制火药的物事,怎会有这般奇效?”

    朱雄英拿起一块碎冰,任其在掌心融化道:“天地万物,本就一物多能,就像桑皮纸既能写字,亦可做镜筒;

    琉璃既能制镜,亦可做冰鉴。格物之道,便是要寻出这些寻常之物的不寻常用处。”

    暮色渐浓时,格物院的灯火彻夜未熄。

    郭宇与周显蹲在陶盆旁,往水里添了不同分量的硝石,记录着结冰的快慢。

    有个瘦小的学员突然道:“若用此法储存疫苗,是不是能让痘疹药更久不坏?”

    朱雄英闻言一怔,随即抚掌笑道:“问得好!明日便去太医院取些痘疹疫苗来试验。”

    次日清晨,太医院院判亲自带着药箱赶来。

    当看到朱雄英用硝石冰鉴将疫苗妥善保存时,老院判捋着胡须感叹:“往年暑日里,疫苗最多存三日,若此法可行,江南疫区的孩童便有救了!”

    消息传回皇宫深院,朱元璋惬意的拿着札记,指着“硝石制冰”四字对马皇后道:“这小子竟能让石头生冰,倒比钦天监那些老顽固强多了。”

    马皇后笑着递过冰镇的酸梅汤:“之前还说格物院是奇技淫巧,今日倒喝起冰饮来了。”

    朱元璋呷了口汤,忽然沉声道:“传旨,让工部给格物院拨二十名巧匠,再调些硝石来。”

    工部的巧匠带着工具赶来时,朱雄英正在绘制冰鉴图样。

    图纸上是双层陶瓮,外层填硝石与水,内层盛食物,瓮口覆着棉絮保温。

    朱雄英指着图纸道:“这夹层需留三寸空隙,瓮底要钻细孔,方便更换硝石水,试试用锡箔包裹内层,或许更能隔热。”

    老工匠接过图纸端详:“殿下,这般精巧的活儿,得用景德镇的细瓷才成,寻常陶土怕经不住冷热相激。”

    郭宇突然道:“学生家的瓷窑能烧青白瓷,或许能用!”

    他当即写下家书,让随从快马送往应天府。

    三日后,第一批冰鉴烧制完成。

    朱雄英让人将新鲜荔枝放入内层,外层填好硝石。

    午时封瓮,傍晚开启时,荔枝竟依旧饱满多汁。

    周显捧着荔枝,眼中闪着光,激动道:“寻常荔枝摘下三日便腐,如今有了这冰鉴,莫非能运到北方?”。

    朱雄英点头:“不止荔枝,远洋的船队若带此物,海货便能保鲜更久。”

    他看向那群曾质疑格物院的勋贵子弟,开口道:“你们家中商铺遍布天下,该知此物的价值。”

    为首的勋贵子弟面露愧色:“殿下,学生先前有眼无珠。”

    他从怀中掏出个锦囊,恭敬的呈了过去道:“这是家传的水晶镜片,或许对格物院有用。”

    水晶镜片比琉璃更通透,朱雄英让工匠将其打磨成更精密的凸透镜。

    测试时,只需一弹指便能点燃桑皮纸。

    周显用这镜片观测星象,竟隐约看到土星的光环,在札记里画下“土星戴环”的图样。

    这日午后,钦天监监正带着浑天仪来访。

    看到周显绘制的星图,老监正捋着胡须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