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 第三百三十章 金诏传天下

第三百三十章 金诏传天下(1/2)

    都察院左御史张承颤抖着摘下乌纱帽,花白的头颅重重磕在金砖上:“老臣愚钝,竟不知关外有此等沃野!

    愿领罪督办迁徙事宜,以赎前愆!”

    他身后的群臣如风吹麦浪般齐齐跪倒,紫袍与青衫交叠起伏,靴底摩擦地砖的沙沙声里,混着此起彼伏的请罪声。

    朱雄英望着阶下黑压压的人群,忽然想起皇爷爷常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

    此刻才真正品出几分滋味,火候到了,再坚硬的冰块也会化作春水。

    朱雄英的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朗:“诸位大人请起,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迁徙之事关乎国本,需各部协同方能成事。”

    他转向吏部尚书道:“李大人,即刻拟诏:凡愿迁往奴儿干都司者,免三年赋税,每户授田百亩,籽种农具由工部统一拨付。”

    李信躬身应诺时,袖口的褶皱里还沾着早朝时的茶渍。

    这位两朝老臣昨夜还在灯下草拟反对迁民的奏疏,此刻却觉得那些忧虑都成了可笑的杞人忧天。

    朱雄英又看向兵部:“叶尚书,调辽东都司五千兵马,沿铁路线设立驿站,确保流民安全。”

    “臣遵旨!”叶云抱拳的动作震得腰间玉带发出脆响,他想起二十年前随徐达北征时见过的黑土地,那时只当是苦寒之地,竟不知是天赐粮仓。

    三日后,鎏金大字的诏书贴满了大明十三布政使司的城门。

    应天府秦淮河畔的布告栏前,卖菜的农妇放下竹篮,缠着识字的秀才念了三遍。

    突然拽着丈夫往家跑:“他爹!咱那三亩薄田不要了!去关外领百亩地,儿子将来也是地主!”

    消息像长了翅膀,三日内便传遍了江南的桑田、中原的麦田、蜀地的梯田。

    苏州府的流民棚里,瘸腿的老王头摸着诏书上“免三年赋税”的字样。

    枯槁的手指突然发力:“咱跟官爷走!死在黑土地上,也比饿死在桥洞下强!”

    半月后,北平府的火车站已挤满了拖家带口的流民。

    朱雄英特意从工部调来了十辆新式棚车,车厢两侧开着菱形窗,里面铺着厚厚的稻草。

    负责登记的小吏笔尖都在颤抖。

    短短十日,报名的流民已逾三万,远超预期的五千之数。

    “官爷,俺们带的这袋菜籽能带上车不?”一个裹着蓝布头巾的妇人抱着陶罐,里面装着她攒了三年的白菜籽。

    小吏刚要摇头,却见朱雄英从站台走过,连忙躬身行礼。

    “让她带上。”朱雄英看着陶罐上的裂痕。

    想起皇爷爷说过的“民以食为天,告诉所有流民,带种子者,每人再发两斤麦种。”

    妇人扑通跪倒,额头撞在铁轨上发出闷响。

    周围的流民纷纷效仿,黑压压的人群里,不知是谁先唱起了新编的歌谣:“出关去,闯关东,黑土地里出黄金……”

    蒸汽机车的鸣笛声刺破长空时,老王头突然抹了把泪。

    他怀里揣着亡妻的牌位,牌位背面刻着去年饿死的小孙子的生辰。

    车窗外,北平府的城墙越来越远,而他眼前却仿佛铺开了无边无际的黑土地。

    一个月后,第一批流民抵达开原卫。

    负责接应的辽东都司指挥使早已在城外搭好了草棚,蒸汽破冰机正轰鸣着开垦冻土,铁齿滚筒翻起的黑土带着冰碴,却散发着腐殖质的清香。

    “这土……竟能攥出油来!”老王头抓起一把黑土,指缝间的泥土黏得能粘住草叶。

    旁边的农妇立刻将白菜籽埋进土里,仿佛生怕这肥田会飞走似的。

    朱雄英特意从工部调来的暖窖已搭建完毕,砖石砌成的窖房里,无烟煤炉烧得正旺,育秧盘里的稻种已冒出嫩芽。

    负责农技的老把式蹲在暖窖里,突然朝着北平方向叩首:“皇孙殿下圣明!这暖窖育的不是秧苗,是咱流民的活路啊!”

    冬去春来,当江南的桃花刚绽出花苞时,

    奴儿干都司的黑土地已泛出绿意。

    老王头的三亩试验田竟长出了半尺高的麦苗,比他在苏州府种的最好的年成还要茁壮。

    更让他惊喜的是,松花江畔的柳树林里,随便挖挖就能找到比拳头还大的山参。

    “王大爷!俺们逮着三只黑瞎子!”两个年轻后生扛着黑熊尸体回来,皮毛油亮得像缎子。

    负责收购山货的驿丞掏出银锭,掂量的动作让流民们眼睛发直,这一张熊皮竟能换五石米!

    消息传回关内时,朱雄英正在奉天殿批阅奏报。

    刑部尚书捧着奴儿干都司送来的账册。

    手指在“三月贡貂皮三千张”的字样上反复摩挲:“殿下,如今流民都道关外遍地黄金,河南、山东的流民正往北平府赶,下官怕……”

    “怕驿站容不下?”朱雄英放下朱笔,窗外的海棠花正落了一地。

    “让工部再造二十辆棚车,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