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幕无视着洪武时空君臣的复杂心绪,依旧不紧不慢地流淌着戚继光的成长轨迹。
画面流转,展现出戚家清贫却刚正的门风。
严厉刚毅的父亲戚景通,悉心教导着幼子读书习武、明辨是非。少年戚继光的身影出现在简陋的书斋、演武场,眼神清澈又带着超越年龄的坚韧。
尤其是当他十三岁,拜师蓬莱名儒梁玠苦读经史的画面出现时,那份专注与沉稳,让奉天殿前一些原本紧张的文臣们,紧绷的神经稍稍松弛了一丝。
紧接着,嘉靖二十三年,戚景通病危的场景浮现。
弥留之际的老人催促儿子速速赴京袭职,最终未能等到儿子归家便溘然长逝。
天幕上,十七岁的戚继光跪在父亲灵前,接过那枚象征着责任与传承的登州卫指挥佥事铜印。
年轻的脸庞上犹带泪痕,眼神却已沉淀下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重与坚定。
画面再变,已是嘉靖二十五年。
十九岁的戚继光端坐在略显破旧的卫所署衙中,正一丝不苟地处理着登州卫的屯田事务。
他神情专注,案牍上堆叠的文书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旁白文字点明,他“清理整顿,颇收成效”。
就在这略显平淡的画面持续不久,天幕镜头忽然拉近,聚焦在少年戚继光手中翻动的一本兵书上。
那书页边缘的空白处,一行墨迹淋漓、笔力遒劲的诗句,被无限放大,如同惊雷炸响般,清晰地投射在洪武十三年的天穹之上: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十个大字,力透纸背!一股浩然磅礴、舍我其谁的气势,仿佛要冲破天幕的束缚,直贯而下!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阶下,一直沉默侍立在朱元璋身侧的太子朱标,下意识地轻声念诵出来。
他温润的眼眸中瞬间爆发出强烈的神采,仿佛被这诗句中蕴含的纯粹理想和磅礴气魄狠狠击中。
这志向,无关个人显达,只为荡清寇患,护佑万民!
奉天殿前那因太祖震怒而降至冰点的肃杀气氛,被这十个字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
无数道目光,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带着难以言喻的震动,死死钉在那两行诗句上。
那些原本因仇鸾之事而低垂着头、心中惴惴不安的武臣们,此刻竟也下意识地挺直了些腰背,一股久违的、属于军人的热血似乎在这诗句的激荡下,有了重新奔流的迹象。
一直侍立在朱元璋另一侧,密切关注着丈夫情绪的马秀英,敏锐地感觉到朱元璋紧绷如铁的手臂肌肉,似乎极其轻微地松弛了一丝丝。她心中微动,悄然舒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