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综穿影视转动命运的齿轮 > 第1章 小知识(不想看的可以跳过)

第1章 小知识(不想看的可以跳过)(2/3)

五大神鸟之一,由木头所生,又被称为木之精,形似鹤,只有一只脚,赤文青质而白喙,是兆火神鸟,它出现的地方会有怪火。

    天狗: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后来形象被放大,用以消除凶煞灾祸。

    辅助与贡献类神兽:

    应龙:黄帝的神龙,生有双翼,属龙中之精。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大禹治水时,它帮助大禹用龙尾在地上画出河道,引导洪水流向大海。

    鯥:形状像牛,栖息在山坡上,长着蛇一样的尾巴并且有翅膀,翅膀长在胁骨上,鸣叫的声音像牦牛,冬天蛰伏而夏天复苏,吃了它的肉能使人不患痈肿疾病。

    赤鱬:形如鱼,长着人的脸,叫声如同鸳鸯,吃了它可以治疗疥疮。

    2、在《道德经》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具体的神兽。

    《道德经》中的 “妖怪” 更多是一种哲学概念。

    然而,通过对其内容的解读,可以发现一些与神兽相关的概念和意象。

    四、成书时间

    ### 一、**《山海经》的成书时间**

    1. **非一时一人之作**

    《山海经》是一部以地理为主体,包含神话、巫术、物产、民俗等内容的综合性古籍,其成书过程漫长,并非由单一作者在某一时期完成。

    2. **主流观点:战国至汉初**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山海经》的主体内容可能形成于**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部分篇章(如《大荒经》《海内经》)可能增补于**汉初**(前206年之后)。

    - 其内容中提到的“县”“郡”等行政区划名称,与战国时期的制度相符;

    - 书中神话传说(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的雏形可追溯至更早的商周时期,但文字成书晚于口头传说。

    3. **争议:是否早于战国?**

    有学者推测其部分素材可能源自夏商周时期的地理图志或巫祝文献(如《禹贡》的早期版本),但缺乏直接证据,目前仅能确认其编纂定型不晚于汉初。

    ### 二、**《道德经》的成书时间**

    1. **与老子其人的关系**

    《道德经》(又称《老子》)传统上被认为是春秋末期(前770—前476年)思想家**老子(李耳)** 所着,但这一观点在近现代受到质疑。

    2. **主流观点:战国中晚期**

    多数学者根据文献对比和出土文物(如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认为,《道德经》的成书可能晚于老子生活的时代,**定型于战国中晚期**(约前4世纪—前3世纪)。

    - 郭店楚简《老子》(战国中期,约前300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版本,内容较今本简略,说明其文本在战国时期仍在演变;

    - 书中部分思想(如对“道”的抽象化论述)与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发展更吻合,可能是老子后学整理编纂而成。

    3. **传统观点的修正**

    即使认可老子为春秋末期人物,《道德经》的成书也可能经过长期传抄增补,其定型时间仍晚于《山海经》的主体部分。

    ### 三、**两者时间对比的结论**

    - **《山海经》**:主体内容形成于**战国早期至中期**(前5世纪—前4世纪),部分篇章增补至汉初。

    - **《道德经》**:核心文本形成于**战国中期至晚期**(前4世纪—前3世纪),郭店楚简版本(前300年左右)是其早期形态。

    因此,**《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整体早于《道德经》**,但两者均跨越了战国时期,且文本形成具有流动性,并非严格的“一时之作”。若以“最终定型时间”论,《山海经》因包含汉初内容,可能与《道德经》的今本(汉代定型)时间接近,但核心内容的产生顺序仍是《山海经》更早。

    ### 四、**关键依据**

    1. **出土文献证据**:郭店楚简《老子》(前300年)晚于《山海经》主体内容的战国早期素材;

    2. **思想发展脉络**:《山海经》的神话地理更接近上古巫文化传统,而《道德经》的哲学思辨是战国思想成熟的产物;

    3. **学术共识**:目前中国文学史、哲学史教材普遍将《山海经》列为战国早期文献,《道德经》列为战国中晚期文献。

    ### 总结

    **《山海经》更早**。

    两者虽均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山海经》的主体内容形成于战国早期,而《道德经》的核心文本定型于战国中晚期。

    不过需注意,这一结论基于现代学术考据,传统观点中《道德经》因依托老子(春秋)而被认为更早,但其文本实际成书过程需结合出土文献修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