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宽阔而干燥的田野上,两支规模相差两倍军队,正在发生战斗,这两支军队分别是明军和义军。
此时,双方距离只有六七十步,且在逐渐缩短,两边的弓箭手,相互攒射。
而当义军队伍中,将一面大纛旗立起来之后,明军一方注意到这面大纛旗的人,都是瞬间变了脸色。
“那是……那是兵宪大人的旗帜……”
“兵宪大人的旗帜,怎么会在反贼的手中……”
明军之中,一些底层军官认出了属于黄乾的大纛旗,脑海中满是疑惑。
“快看,是兵宪大人的旗帜……”
“兵宪不是说要盯着反贼吗?怎么反贼出现这里?,还举起了兵宪大人的旗帜……”
“兵宪大人不会已经被反贼杀了吧?”
明军士兵看到黄乾的大纛旗后,也是满脸难以置信,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前进的步伐停止。
就连那张弓搭箭的弓箭手,此时都是停下了射箭,呆呆的看着那面黄乾的大纛旗。
那处于明军队伍中央的胡千总,此时也是张大了嘴巴,愣愣的看着反贼队伍中竖起的黄乾的大纛旗,心下无比震惊。
他对那面大纛旗无比熟悉,绝对不会认错,他可断定非反贼伪造而来。
由此可以说明,黄乾率领的两千明军,已经遭遇了变故。
嬴庆见到明军的反应,立即下令道:“击鼓,进军!大风~!”
“咚咚咚……”
战鼓隆隆作响。
“杀~!”
义军爆发出洪亮的喊杀声,在底层军官的指挥下,对明军发起了冲锋。
弓箭手一边向前冲,一边抛射箭矢,待到只有二三十步时,他们将弓箭背着,拔出了挂在腰间的大刀。
明军这边很快反应过来,军官们纷纷催促本部士兵向前冲杀。
双方很快碰撞在一起,刀光剑影,枪花弓颤,紧接着便是惨叫声此起彼伏。
义军携胜之势,士气明显更高。
而明军被黄乾的大纛旗动摇了战心,士气比不上先前那般强盛。
此消彼长之下,这场战斗的胜利,已经向义军这边偏移了。
义军又有着人数优势,装备的劣势也已经补齐,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胡千总骑在马上,大声喊道:“稳住!稳住!后方的人顶上去,不要退,不要退!”
他口中喊着不要退,可他自己和十来个亲兵已经调转了马头。
虽然他的视线还在前方,但只要前方一有溃败苗头,他们立即就会策马而逃。
然而,他想法是好的,可现实却不会允许他逃走。
“隆隆……”
一阵马蹄击踏地面的声音,从明军后方传来。
听到队伍后方传来的动静,胡千总立即循声望去。
这一看不要紧,瞳孔却是骤然一缩,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那是一队骑兵,不下于五六十骑,打得是反贼的旗号。
这自然是嬴庆的安排!
他将缴获的马匹和夜不收的马匹集中起来,选出义军中骑术最好的几十人,组成临时的骑兵,由章腾和徐超带领。
在义军与明军交战之际,骑兵突然从明军后方杀出,冲乱明军的阵型。
这一招,效果是极好的。
章腾和徐超在内的六十三名骑兵,宛若一把利剑,直指明军千总的大旗所在。
明军后方的士兵,立即转身迎敌,刀盾迅速汇聚组成防御,几十名弓箭手列于其后。
待骑兵进入百步范围,明军弓箭手张弓搭箭,对着骑兵连射。
然而,他们的箭矢虽然射中,但却没有将冲来骑兵的任何一人射下马来。
因为义军的这六十三名骑兵,每个人身上都穿着两套布面甲,处于前方的四十余匹缴获的战马,也是有甲的,即便是破甲箭头,也难以射穿。
就是射穿,杀伤力也大减,最多也就造成轻伤。
而骑兵趴在马背上的,想要射中面门等要害位置,难度也是极高极高。
这就是携胜之势,利用缴获至敌人的装备、马匹,使义军能打上一场“富裕战”。
七八十步左右时,趴在马背上的义军骑兵,趁着明军弓箭手放箭的间隙,张弓搭抛射出破甲重箭。
箭矢射出后,他们继续趴低身子,躲避敌人射来的箭矢。
骑兵射出的六十三支箭矢,借助了马匹的冲锋速度,威力更上一层楼。
当骑兵射出的箭矢,落入明军队伍当中,顿时倒下了二三十人,刚组建的防御,出现缺漏。
在义军骑兵趁着明军放箭的间隙,又射出一波箭矢后,明军已经近在眼前,而明军的防线来不及补充。
义军的六十三名骑兵,将弓箭舍弃,换成各自擅长的兵刃,以最快的速度,直接从